“左徒觉得,此战我楚国能胜否?”老将屈匄一脸忧心地问道。
若说年前同秦国的武关相持,屈匄定然不会有此一问。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虽然彼时的秦、楚两军鏖战艰难,但彼时楚军士气极盛,攻破武关只是时间问题。
可惜楚王被骗,执意撤兵。
再观而今,楚王因怒开战,显得便不是多么明智了。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楚国的实情也确实如同陈轸所谏的一般,楚国似乎已经失去了攻灭秦国的最好机会。
外交方面:楚国同三晋的关系,因为楚国的作妖,可以说彻底破裂。
此战若开,魏韩两国不要说帮助楚国攻秦,但凡不帮着秦国攻楚,他便谢天谢地了。
就楚国本身而言:楚王的朝令夕改、政策的摇摆不定、令尹昭阳的突然卒逝,楚国军队的士气定然低迷。再加上此时乃东西两面开战,对楚国来说也算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天时、地利、人和,楚国一样不占。
作为征战一生的沙场宿将,屈匄实在看不出楚军有多少胜利的机会。
“公叔此言何意?我楚国如何不能胜之?”屈原语气有些不悦道。
屈匄没有回答他,顾言再问道:“汝说,当如何胜之?”
“长戈、短剑,冲车、云梯,还有我楚人的头颅和热血!”屈原语气激昂道。
屈原心下咒骂一句,明明是来商讨战前统筹的,结果主将上来便说丧气之言,实在有点让人心意难平。
屈匄虽然作战经验丰富,但年纪大了,做事不免有些畏首畏尾。
但楚王任命他为新的上柱国,屈原也是无奈。虽然身为同氏所出,但屈原对这个公叔一向不怎么待见。
“可若此战败了,我楚国或将再无翻身之日啊。”屈匄沉声道。
“若是不战,我楚国将永远蛰伏在秦国的阴影之下!战端未开,上柱国为何说此等丧志之言?”景翠有些不满的抨击道。
老将眼神怒瞪道:“吾身为此战主将,胜败当然都得考虑周全。”
屈匄指了指身后的堪舆图说道“吾虽不知那陈轸之心若何,但吾以为他说的并非无有道理啊。
屈原眼神微凝道:“仆,不明白公叔的意思?”
屈匄叹了口气,缓缓道:“尔等须知,自先王威王之时,我楚军与秦军虽常有摩擦,但却少有大规模的交战,更不要说像此次聚众数十万的倾国大战。年前商於一战,秦军也因兵力不足,一味的龟缩拒战,我楚国未曾与秦国交手,便谈不上知其底细。此外,大战在即,我楚国却因为邦交失策,无有盟军、无有驰援,同时还需分兵莒地以防齐、越;分兵陈蔡以防魏、韩。真到我楚应接不暇时,如何应对啊?”
此言一出,众将皆陷入沉思之中。
“柱国高见,景翠拜服。”景翠揖道。
屈原顿了顿道:“公叔以为,我楚国是否需要与三晋重新修好盟约关系呢?”
“此乃左徒职司,老夫本不便多言,但而今国危之时,老夫便僭越几句。”
“请公叔明言。”屈原躬身揖道。
屈匄点了点头,沉声道:“其实无论与秦战或不战,我楚国都要与北境列国搞好关系,否则待我楚国与其互生龃龉,彼此必有所伤,那最后得利的便只能是秦国。”说罢,老将复叹气,沉吟道:“然而此时我楚国同魏、韩的关系,恐怕是难以回转了。”
“仆愿亲使魏国,力求化两国之干戈,共伐无道之秦。”屈原郑重道。
屈匄摇了摇头:“我楚国背盟在先,错失良机,以致使魏、韩两军各有损伤。而今日秦军北地的主力已然回返,同时又许以重利于魏韩两国。魏、韩现在心皆向秦不向楚。此时我楚或许该把寻觅盟友的目标放在他国。”
逢侯丑叹了口气:“而今能与秦国较的也只有齐国和赵国。赵国瞻于北疆,正同胡人作战,而齐国,却正和我楚国相持。”
屈匄神色不动道:“大夫或许还不知,赵国已经灭掉了林胡和楼烦。”
“什么?”逢侯丑顿时惊诧出声。
堂内也顿时嘈杂起来。
赵灭二胡,消息来的不可谓不震撼。然而战争已经结束了半年,但此时大部分的楚国贵族,似乎都还一无所知。
屈原眉头皱了皱,赵国的强大对楚国来说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相较于正在同楚国交战的齐国,他反而更忌惮那个看似与己无扰的赵国。尤其是在函谷战役后。每每回想起平舆的五国会盟,他总会念起那双平淡的眼神。
赵国的每次对外作战,明明次次都是汲取利益最大者,但列国诸侯似乎都视而不见,他们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赵国的国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提升。
从函谷关一战便不难看出,赵军不仅从正面战场、击溃了让列国闻风丧胆的秦军,更是从外交上逼迫秦国割让了西河、上郡,但列国的目光依旧是放在了此战完败的秦国身上,反而忽略了赵国的崛起。
此次覆灭林胡、楼烦,更是没有掀起几多浪花。赵国挑选的时机总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近些日子,屈原经常诵读赵国所颁布的一系列新策、国政。
赵国的行为,让屈原觉得,或许在不久将来,楚国最大的对手将不是秦国、也不是齐国。而是赵国。
屈原当即揖道:“秦国以质子与赵,且赵与魏、韩乃是同宗所出,又刚刚历经大战,恐不愿与秦国交恶。仆以为,此时我楚国应该与齐国盟好,既可以解我边境之危,又可盟齐国震慑魏、韩。”
“齐国正与我楚相战,恐怕不易。”逢侯丑摇头道。
“齐王重利,我楚国只需一饵。”屈原道。
景翠似是想到了什么,吃惊道:“莒地?”
屈原点了点头道:“莒地本归齐土,而今齐、越共犯莒,我楚难持之,正好可使其为筹码,顺水推舟,换得齐国出兵。”
屈匄沉吟片刻道:“王上不一定同意。”
“仆现在便进宫面王,定然可说服王上同意换地。”屈原沉声道。
无论楚国以后的敌人会是那一国,但现在的敌人肯定是秦国。
……
……
春风拂晓,邯郸的天气越来越暖和了。虽然早晚会有些温差,但已不复严寒。
姬瑶的小腹已经高高隆起,待产数月,这几日更是一天一个样,想来临盆的日子就在这两个月了。
不过很可惜的是,赵雍不能陪着姬瑶走完这人生中最重要的其中一步。
大军原定出征的日子是三月下旬,就是本月。
战争预计最快也要半年才能打完。
待他归来之时,他的孩儿也应该出生了。
战事所需的各种物资、辎重已经准备妥善,粮秣也在邢襄囤积了足够十万大军数月所需。若战事不幸僵持住,那今年秋收的新粮便会再度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不过……想来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
对于这个心腹之患,赵国对中山的风土民情、战备资源,已然是摸得一清二楚;赵国新政的推行,也让中山人对赵人的抵抗心理,产生了质的变化;此外中山的朝堂之上,大量的官吏、内史也早已经被都察院所买通。
可以这般说,就是中山王姬厝晚上临行了那个妃子,赵雍若是想知道,也是不难的。
但为了万无一失,首战,赵国还是决定采用保守战术,初战以试探为主。
一来应对燕、齐两国战事的突然变化,二来也是消磨中山国的抵抗斗志,防止其做出过激的反应。
正所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此战赵国的军队将从鄗城向北而攻,直取中山都城灵寿。
同时最重要目的,也是根本目的,便是控制住,通过井陉的关隘口:蔓葭石家庄,鹿泉。
只有将井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赵国的东、西两个版块才能连成一线。否则中间隔着难以逾越的太行山脉,物资的运输、沟通将成为赵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井陉的控制权,此战赵国势在必得。
从年初开始,邯郸便已经开始陆续征兵,柏人、鄗城、武遂、观津四地的兵力如今已经超过了十万。其中武遂和观津两地是为了迷惑中山所布置的疑兵。
也正如赵雍所想的那般,中山也如齐人那般,以为赵国集兵的对象是燕国。他们似乎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战争的真正目标。
这个月下旬,赵雍便将亲率两万精锐骑兵北上,亦是‘正義之师’的最后一批人马。
……龙台殿的议殿内,最好的战争部署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赵国君臣的面前摆着一副巨大且细致的堪舆图,上面标满了地名和密密麻麻的红线。
除了已经奔赴前线的,此战参战的中高级将领已经聚齐。
大司马定阳君肥义;大司徒安平君赵成;武安君御史大夫苏秦;年轻的骠骑将军武阳君庞煖;其后还站着邯郸令吴广、骑旅第一军都尉赵固、第二军都尉张武、他们身后还站着许多陌生的中层将领。
赵雍开口道:“此战最重要的便是房子、石邑和蔓葭,只要控制此三邑,滹沱南岸的中山十六城便尽为我赵国所握。务必要一战尽取之。”
此战的目标是城邑,而非是歼灭中山的有生力量。
邢襄等地虽然聚集的部队有将尽十万,但武遂、观津两地的守军动不得,还需要防着齐国。
“喏!”身后众将沉声揖道。
赵雍点了点头道:“庞煖。”
庞煖出身揖道:“臣在!”
“寡人以汝为中军先锋。”赵雍任命道。
庞煖立刻抱拳道:“喏!臣定不负王上信任!”
此战赵国所出动的部队主要还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然而代地的骑兵虽然未动,但此战出动的骑兵人数还是有高达两万这全赖胡服令的政策。
“赵固率骑旅第一军、张武率骑旅第二军,随寡人北行。”赵雍又道。
二人陆续上前回应领旨。
赵雍继续道:“廉程。”
众人纷纷转头看,便见一个武将正抱拳揖拜道:“臣在!”
大伙儿刚才只觉得这个人面生,都没怎么注意他。很多根基不深的人,到现在还没搞清楚这个廉程甚么来头。廉氏在赵国倒是不多见。
赵雍转头望着这个略微有些‘陌生’的武将,他自然不需要为臣子解释什么。此战将廉程从中牟调回来,自然有他自己的深意。
“寡人以汝为左军先锋。”
“喏!”廉程深揖道。
这廉程年纪虽然不大,但履历却极为丰富,除了本身熟悉中山国的地形外,还极善于攻城守战。此次是异国作战,虽然在场的诸将多多少少都同中山打过交道,但对地形的了解肯定还是有些生涩的。
这也是赵雍决定先做试探的原因。
右军先锋主将已经提前任命了李同。邯郸三大常备营的主将都已经提前赶赴到了前线。
此战赵国将分兵三路对中山进行全面打击。中军由庞煖亲率,两万铁骑从鄗城北上,直插东桓,以雷霆速度断绝滹沱河北岸的敌军支援线。
左军由廉程亲率,三个都尉、三万精锐,深入中山国最复杂的西部,经房子、元氏、封龙、石邑直逼蔓葭。
右军的两个都尉、两万步车联军,由李同从鄗城出发一路向东扫荡宋子、肥邑至昔阳。
赵雍布置了一番人手,又回顾左右道:“中山国,屡屡犯我赵国,昔年趁我赵国纷乱之际,出兵扰边,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寡人今日将举正義之师,伐无道、而行大义,势必为这天下澄清环宇。
此役势在必行,唯有让敌寇也付出代价,才能让彼此都明白和平的可贵!否则怎么劝他们,都没有作用!”
众臣皆神色肃穆,纷纷揖拜道:“愿为王上前驱!”
“众卿各司其职,随寡人一同伐无道,行大义。”赵雍挥了一下手。
众臣便纷纷叩拜道:“伐无道,行大义。”
若说年前同秦国的武关相持,屈匄定然不会有此一问。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虽然彼时的秦、楚两军鏖战艰难,但彼时楚军士气极盛,攻破武关只是时间问题。
可惜楚王被骗,执意撤兵。
再观而今,楚王因怒开战,显得便不是多么明智了。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楚国的实情也确实如同陈轸所谏的一般,楚国似乎已经失去了攻灭秦国的最好机会。
外交方面:楚国同三晋的关系,因为楚国的作妖,可以说彻底破裂。
此战若开,魏韩两国不要说帮助楚国攻秦,但凡不帮着秦国攻楚,他便谢天谢地了。
就楚国本身而言:楚王的朝令夕改、政策的摇摆不定、令尹昭阳的突然卒逝,楚国军队的士气定然低迷。再加上此时乃东西两面开战,对楚国来说也算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天时、地利、人和,楚国一样不占。
作为征战一生的沙场宿将,屈匄实在看不出楚军有多少胜利的机会。
“公叔此言何意?我楚国如何不能胜之?”屈原语气有些不悦道。
屈匄没有回答他,顾言再问道:“汝说,当如何胜之?”
“长戈、短剑,冲车、云梯,还有我楚人的头颅和热血!”屈原语气激昂道。
屈原心下咒骂一句,明明是来商讨战前统筹的,结果主将上来便说丧气之言,实在有点让人心意难平。
屈匄虽然作战经验丰富,但年纪大了,做事不免有些畏首畏尾。
但楚王任命他为新的上柱国,屈原也是无奈。虽然身为同氏所出,但屈原对这个公叔一向不怎么待见。
“可若此战败了,我楚国或将再无翻身之日啊。”屈匄沉声道。
“若是不战,我楚国将永远蛰伏在秦国的阴影之下!战端未开,上柱国为何说此等丧志之言?”景翠有些不满的抨击道。
老将眼神怒瞪道:“吾身为此战主将,胜败当然都得考虑周全。”
屈匄指了指身后的堪舆图说道“吾虽不知那陈轸之心若何,但吾以为他说的并非无有道理啊。
屈原眼神微凝道:“仆,不明白公叔的意思?”
屈匄叹了口气,缓缓道:“尔等须知,自先王威王之时,我楚军与秦军虽常有摩擦,但却少有大规模的交战,更不要说像此次聚众数十万的倾国大战。年前商於一战,秦军也因兵力不足,一味的龟缩拒战,我楚国未曾与秦国交手,便谈不上知其底细。此外,大战在即,我楚国却因为邦交失策,无有盟军、无有驰援,同时还需分兵莒地以防齐、越;分兵陈蔡以防魏、韩。真到我楚应接不暇时,如何应对啊?”
此言一出,众将皆陷入沉思之中。
“柱国高见,景翠拜服。”景翠揖道。
屈原顿了顿道:“公叔以为,我楚国是否需要与三晋重新修好盟约关系呢?”
“此乃左徒职司,老夫本不便多言,但而今国危之时,老夫便僭越几句。”
“请公叔明言。”屈原躬身揖道。
屈匄点了点头,沉声道:“其实无论与秦战或不战,我楚国都要与北境列国搞好关系,否则待我楚国与其互生龃龉,彼此必有所伤,那最后得利的便只能是秦国。”说罢,老将复叹气,沉吟道:“然而此时我楚国同魏、韩的关系,恐怕是难以回转了。”
“仆愿亲使魏国,力求化两国之干戈,共伐无道之秦。”屈原郑重道。
屈匄摇了摇头:“我楚国背盟在先,错失良机,以致使魏、韩两军各有损伤。而今日秦军北地的主力已然回返,同时又许以重利于魏韩两国。魏、韩现在心皆向秦不向楚。此时我楚或许该把寻觅盟友的目标放在他国。”
逢侯丑叹了口气:“而今能与秦国较的也只有齐国和赵国。赵国瞻于北疆,正同胡人作战,而齐国,却正和我楚国相持。”
屈匄神色不动道:“大夫或许还不知,赵国已经灭掉了林胡和楼烦。”
“什么?”逢侯丑顿时惊诧出声。
堂内也顿时嘈杂起来。
赵灭二胡,消息来的不可谓不震撼。然而战争已经结束了半年,但此时大部分的楚国贵族,似乎都还一无所知。
屈原眉头皱了皱,赵国的强大对楚国来说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相较于正在同楚国交战的齐国,他反而更忌惮那个看似与己无扰的赵国。尤其是在函谷战役后。每每回想起平舆的五国会盟,他总会念起那双平淡的眼神。
赵国的每次对外作战,明明次次都是汲取利益最大者,但列国诸侯似乎都视而不见,他们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赵国的国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提升。
从函谷关一战便不难看出,赵军不仅从正面战场、击溃了让列国闻风丧胆的秦军,更是从外交上逼迫秦国割让了西河、上郡,但列国的目光依旧是放在了此战完败的秦国身上,反而忽略了赵国的崛起。
此次覆灭林胡、楼烦,更是没有掀起几多浪花。赵国挑选的时机总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近些日子,屈原经常诵读赵国所颁布的一系列新策、国政。
赵国的行为,让屈原觉得,或许在不久将来,楚国最大的对手将不是秦国、也不是齐国。而是赵国。
屈原当即揖道:“秦国以质子与赵,且赵与魏、韩乃是同宗所出,又刚刚历经大战,恐不愿与秦国交恶。仆以为,此时我楚国应该与齐国盟好,既可以解我边境之危,又可盟齐国震慑魏、韩。”
“齐国正与我楚相战,恐怕不易。”逢侯丑摇头道。
“齐王重利,我楚国只需一饵。”屈原道。
景翠似是想到了什么,吃惊道:“莒地?”
屈原点了点头道:“莒地本归齐土,而今齐、越共犯莒,我楚难持之,正好可使其为筹码,顺水推舟,换得齐国出兵。”
屈匄沉吟片刻道:“王上不一定同意。”
“仆现在便进宫面王,定然可说服王上同意换地。”屈原沉声道。
无论楚国以后的敌人会是那一国,但现在的敌人肯定是秦国。
……
……
春风拂晓,邯郸的天气越来越暖和了。虽然早晚会有些温差,但已不复严寒。
姬瑶的小腹已经高高隆起,待产数月,这几日更是一天一个样,想来临盆的日子就在这两个月了。
不过很可惜的是,赵雍不能陪着姬瑶走完这人生中最重要的其中一步。
大军原定出征的日子是三月下旬,就是本月。
战争预计最快也要半年才能打完。
待他归来之时,他的孩儿也应该出生了。
战事所需的各种物资、辎重已经准备妥善,粮秣也在邢襄囤积了足够十万大军数月所需。若战事不幸僵持住,那今年秋收的新粮便会再度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不过……想来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
对于这个心腹之患,赵国对中山的风土民情、战备资源,已然是摸得一清二楚;赵国新政的推行,也让中山人对赵人的抵抗心理,产生了质的变化;此外中山的朝堂之上,大量的官吏、内史也早已经被都察院所买通。
可以这般说,就是中山王姬厝晚上临行了那个妃子,赵雍若是想知道,也是不难的。
但为了万无一失,首战,赵国还是决定采用保守战术,初战以试探为主。
一来应对燕、齐两国战事的突然变化,二来也是消磨中山国的抵抗斗志,防止其做出过激的反应。
正所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此战赵国的军队将从鄗城向北而攻,直取中山都城灵寿。
同时最重要目的,也是根本目的,便是控制住,通过井陉的关隘口:蔓葭石家庄,鹿泉。
只有将井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赵国的东、西两个版块才能连成一线。否则中间隔着难以逾越的太行山脉,物资的运输、沟通将成为赵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井陉的控制权,此战赵国势在必得。
从年初开始,邯郸便已经开始陆续征兵,柏人、鄗城、武遂、观津四地的兵力如今已经超过了十万。其中武遂和观津两地是为了迷惑中山所布置的疑兵。
也正如赵雍所想的那般,中山也如齐人那般,以为赵国集兵的对象是燕国。他们似乎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战争的真正目标。
这个月下旬,赵雍便将亲率两万精锐骑兵北上,亦是‘正義之师’的最后一批人马。
……龙台殿的议殿内,最好的战争部署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赵国君臣的面前摆着一副巨大且细致的堪舆图,上面标满了地名和密密麻麻的红线。
除了已经奔赴前线的,此战参战的中高级将领已经聚齐。
大司马定阳君肥义;大司徒安平君赵成;武安君御史大夫苏秦;年轻的骠骑将军武阳君庞煖;其后还站着邯郸令吴广、骑旅第一军都尉赵固、第二军都尉张武、他们身后还站着许多陌生的中层将领。
赵雍开口道:“此战最重要的便是房子、石邑和蔓葭,只要控制此三邑,滹沱南岸的中山十六城便尽为我赵国所握。务必要一战尽取之。”
此战的目标是城邑,而非是歼灭中山的有生力量。
邢襄等地虽然聚集的部队有将尽十万,但武遂、观津两地的守军动不得,还需要防着齐国。
“喏!”身后众将沉声揖道。
赵雍点了点头道:“庞煖。”
庞煖出身揖道:“臣在!”
“寡人以汝为中军先锋。”赵雍任命道。
庞煖立刻抱拳道:“喏!臣定不负王上信任!”
此战赵国所出动的部队主要还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然而代地的骑兵虽然未动,但此战出动的骑兵人数还是有高达两万这全赖胡服令的政策。
“赵固率骑旅第一军、张武率骑旅第二军,随寡人北行。”赵雍又道。
二人陆续上前回应领旨。
赵雍继续道:“廉程。”
众人纷纷转头看,便见一个武将正抱拳揖拜道:“臣在!”
大伙儿刚才只觉得这个人面生,都没怎么注意他。很多根基不深的人,到现在还没搞清楚这个廉程甚么来头。廉氏在赵国倒是不多见。
赵雍转头望着这个略微有些‘陌生’的武将,他自然不需要为臣子解释什么。此战将廉程从中牟调回来,自然有他自己的深意。
“寡人以汝为左军先锋。”
“喏!”廉程深揖道。
这廉程年纪虽然不大,但履历却极为丰富,除了本身熟悉中山国的地形外,还极善于攻城守战。此次是异国作战,虽然在场的诸将多多少少都同中山打过交道,但对地形的了解肯定还是有些生涩的。
这也是赵雍决定先做试探的原因。
右军先锋主将已经提前任命了李同。邯郸三大常备营的主将都已经提前赶赴到了前线。
此战赵国将分兵三路对中山进行全面打击。中军由庞煖亲率,两万铁骑从鄗城北上,直插东桓,以雷霆速度断绝滹沱河北岸的敌军支援线。
左军由廉程亲率,三个都尉、三万精锐,深入中山国最复杂的西部,经房子、元氏、封龙、石邑直逼蔓葭。
右军的两个都尉、两万步车联军,由李同从鄗城出发一路向东扫荡宋子、肥邑至昔阳。
赵雍布置了一番人手,又回顾左右道:“中山国,屡屡犯我赵国,昔年趁我赵国纷乱之际,出兵扰边,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寡人今日将举正義之师,伐无道、而行大义,势必为这天下澄清环宇。
此役势在必行,唯有让敌寇也付出代价,才能让彼此都明白和平的可贵!否则怎么劝他们,都没有作用!”
众臣皆神色肃穆,纷纷揖拜道:“愿为王上前驱!”
“众卿各司其职,随寡人一同伐无道,行大义。”赵雍挥了一下手。
众臣便纷纷叩拜道:“伐无道,行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