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四十八章 政治部会议

作品: 不一样的三体 |作者:文刀红城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01-12 06:02|
    李杨在参观完华夏太空军司令部之后,在访客室等待着太空军政治部主任的到来,他在等见一个人。

    这边李杨在等会议结束,那边的太空军政治部会议却刚进入高潮阶段,太空军政治部主任也是李杨的老熟人,常伟思将军,这也是他上任后第一次主持会议。

    会议一开始,常伟思将军直接了当的询问了所有参会人员,“在坐各位,谁对未来战争有必胜的信念?有这种信念的请举手。”

    可惜的是,没有一个人举手,当常伟思向四周看去时,几乎所有人的眼睛看着桌面,只有一个人的眼睛坚定的目视着前方,他就是章北海。

    常伟思有些不甘心的接着问:“那有没有人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我们有胜利的可能呢?注意,我说的可能不是几率为百分之零点几的偶然,而是真正有意义的可能。”

    此时,章北海举起了手,也只有章北海。

    看到这个场景,常伟思丝毫不意外,他说:“首先感谢同志们的坦诚,其次我们也有请北海同志,来谈谈你是如何建立这种信心的。”

    章北海站起来,常伟思示意他坐下,“这不是正式会议,我们只是谈谈心。”

    章北海仍然立正站着,“首长,您的问题我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毕竟,信念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在这里首先想指出的是目前部队中的错误思潮。

    大家知道,在三体危机之前,我们一直主张用科学和理性的眼光审视未来战争,这种思维方式以其强大的惯性延续到现在,特别是目前的太空军,有大批学者和科学家加入,更加剧了这种思潮。如果用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四个世纪后的星际战争,我们永远无法建立起胜利的信念。”

    “章北海同志的话很奇怪,”一名上校说,“坚定的信念难道不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之上的吗?不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建立的信念是不可能牢固的。”

    “那我们首先要重新审视科学和理性,要明白,这只是我们的科学和理性,三体文明的发展高度告诉我们,我们的科学只是海边拾贝的孩子,真理的大海可能还没有见到。

    所以,我们在自己的科学和理性指导下看到的事实未必是真正的客观事实,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学会有选择地忽略它,我们应该看到事物在发展变化中,不能用技术决定论和机械唯物论把未来一步看死。”

    “很好。”常伟思点点头,鼓励他说下去。

    “胜利的信念是必须建立的,这种信念,是军队责任和尊严的基础!我军曾经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面对强敌,以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建立了对胜利坚定的信念;我相信,在今天,对全人类和蓝星文明的责任感也能支撑起这样的信念。”

    “但具体到部队的思想工作,我们又如何去做呢?”一名军官说,“太空军的成分很复杂,这也决定了部队思想的复杂以后我们的工作会很难的。”

    “我认为,目前至少应该从部队的精神状态做起。”章北海说,“从大处说,上星期我到刚归属本军种的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调研,发现这些部队的日常训练已经十分松懈了;从小处说,部队的军容军纪也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昨天是统一换夏装的日子,可在总部机关居然有很多人还穿着冬季军装。

    这种精神状态必须尽快改变。看看现在,太空军正在变成一个科学院。当然,不可否认它目前正在承担一个军事科学院的使命,但我们应该首先意识到自己是军队,而且是处于战争状态的军队!”

    谈话又进行了一些时间,常伟思坐回自己的位置上,“谢谢大家,希望以后我们能够一直这样坦诚交流,下面,我们进入正式的会议内容。”常伟思说着,一抬头,又遇上了章北海的目光,沉稳中透着坚毅,令他感到一丝宽慰。

    “章北海,我知道你是有信念的,你有那样的父亲,不可能没有信念。但事情肯定没有你说的那么简单,我不知道你的信念是如何建立的,甚至不知道这种信念中还包含着什么更多的内容,就像你父亲,我敬佩他,但得承认,到最后也没有看透他。”

    常伟思翻开了面前的文件,“目前,太空战争理论的研究全面展开,但很快遇到了问题:星际战争研究无疑是要以技术发展水平为基准的,但现在,各项基础研究都刚刚开始,技术突破还遥遥无期,这使得我们的研究失去了依托。

    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总部修改了研究规划,把原来单一的太空战争理论研究分成独立的三部分,以适应未来人类世界可能达到的各种技术层次,它们分别是:低技术战略、中技术战略和高技术战略。”

    “目前,对三个技术层次的界定工作正在进行,将在各主要学科内确定大量的指标参数,但其核心的参数是万吨级宝宙飞船的速度和航行范围。”

    “低技术层次:飞船的速度达到第三宇宙速度的50倍左右,即800公里/秒左右,飞船不具备生态循环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飞船的作战半径将限制在太阳系内部,即海王星轨道以内,距太阳30个天文单位的空间范围里。”

    “中技术层次:飞船的速度达到第三宇宙速度的300倍左右,即4800公里/秒,飞船具有部分生态循环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飞船的作战半径将扩展至柯伊伯带以外,距太阳1000个天文单位以内的空间。”

    “高技术层次:飞船的速度达到第三宇宙速度的1000倍左右,即16000公里/秒,也就是光速的百分之五;飞船具有完全生态循环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飞船的作战航行范围将扩展至奥尔特星云,初步具备恒星际航行能力。”

    “失败主义是对太空武装力量的最大威胁,所以太空军的政治思想工作者肩负着极其重大的使命,军种政治部要全面参与太空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基础理论领域清除失败主义的污染,保证正确的研究方向。”

    “今天到会的同志,都将成为太空战争理论课题组的成员。三个理论分支的研究虽然有重合的部分,但研究机构是相互独立的,这三个机构名称暂定为低技术战略研究室、中技术战略研究室和高技术战略研究室,今天这次会议,就是想听听各位自己的选择意向,作为军种政治部下一步工作岗位安排的参考。下面大家都谈谈自己的选择吧。”

    与会的三十二名政治部军官中,有二十四人选择低技术战略研究室,七人选择中技术战略研究室,选择高技术战略研究室的只有章北海一人。

    “看来,北海同志是立志成为一名科幻爱好者了。”有人说,引出一些笑声。

    “我选择的是胜利的唯一希望,只有达到这一技术层次,人类才有可能建立有效的蓝星和太阳系防御系统。”章北海说。

    “现在连可控核聚变都没有掌握,把万吨战舰推进到光速的百分之五?让这些庞然大物比现在人类那些卡车大小的飞船还要快上一千倍?这连科幻都不是,是奇幻吧。”

    “不是还有四个世纪吗?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可是物理学基础理论已经不可能再发展了。”

    “现有理论的应用潜力可能连百分之一都还没有挖掘出来。”章北海说,“我感觉,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科技界的研究战略,他们在低端技术上耗费大量资源和时间。

    以宇宙发动机为例,裂变发动机根本就没有必要搞,可现在,不但投入巨大的开发力量,甚至还在投入同样的力量去研究新一代的化学发动机!应该直接集中资源研究聚变发动机,而且应该越过工质型的,直接开发无工质聚变发动机。

    在其他研究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比如全封闭生态圈,是恒星际远航飞船所必需的技术,而且对物理学基础理论依赖较少,可现在的研究规模也很有限。”

    常伟思说:“章北海同志至少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目前军方和科技界都在忙于全面启动自己的工作,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好在双方都意识到了这种状况,正在组织一个军方和科技界的联席会议,同时军方和科学院已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双方的交流,使太空战略研究和科技研究形成充分的互动关系。

    下一步,我们将向各研究领域派出大量军代表,同时,也将有大批科学家介入太空战争理论研究。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能消极等待技术突破,而应该尽快形成自己的战略思想体系,对各领域的研究产生推动。这里,还要谈谈另一层关系:太空军和面壁者之间的关系。

    “面壁者?”有人很吃惊地问,“他们要干涉太空军的工作吗?”

    “目前还没有这个迹象,只有华夏人李杨目前正在司令部视察,泰勒也提出要到我军进行考察。但我们也应该清楚,他们在这方面是有一定权力的,如果干涉真的出现,可能对我们的工作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应该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在这种情况真的出现时,应保持面壁计划和主流防御之间的某种平衡。

    好了,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吧,各位回去都认真想想,散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