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三十章 偏爱

作品: 扬名 |作者:肉末大茄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05-18 20:32|
    阿一在用热水给杨明轻轻擦拭身子。

    昨夜杨明又梦魇,浑身大汗。

    杨明伸手揉着颞颥。

    在雒阳之时,他很少做噩梦,不曾想到离开雒阳才两个月,就已经第二次,而且做的还是类似的梦。

    等帮杨明擦拭完身子,阿一又赶紧给他换上棉袍,然后端来了姜汤。

    最近天气转冷的极快,尤其是昨夜,已经到了能把人冻醒的地步。

    一碗姜汤下肚,杨明顿时感觉整个人暖和了起来。

    他起身到了庐外,一股凉意袭来。

    抬眼望去,眼前一片萧瑟。

    没有下雪,但却如同置身冰窖一般。

    转头看了眼,庐檐有倒挂的冰锥。

    他下意识伸手折了一根下来,挥舞了几下,然后因为太冷又扔到一旁。

    就在这时,他听到庐后有敲击声。

    他走到后面,看到是张辽拿着拿着环首锥在那里凿冰。

    不其山并非孤山,而是与邙山相连,山上有不少溪流。

    杨明当初结庐就选在一条溪前,但此时溪面均被冰冻住。

    虽没有冰冻三尺的地步,但半臂厚的一层,取不出水来。

    “隼儿,去取一些盐来。”杨明开口道。

    张辽应声去了庐内,不一会儿便取了一些粗盐。

    等撒到冰面上,过了一段时间,他再用锥子去凿,成功破开了冰面。

    望着眼前潺潺的溪水,张辽那小眼神满是好奇。

    杨明此时却是想起了什么,转身去了书院。

    从书院旁的小径穿过,他到了后院的田里。

    郑玄已经在那,面有愁容。

    他们的眼前,麦苗已经冻坏了一大片。

    冬小麦,最怕的便是这种极端天气。

    而且这时代能做的补救措施十分有限,这种状况,便意味着明年夏天大概率又没了收成。

    杨明面露无奈。

    刚刚经历了蝗灾、瘟疫,又来这样的极端低温,老天爷还真是“偏爱”青州。

    回到庐中后,张辽正在烧水,杨明坐在一旁暖手。

    “你待会儿去山下让人多买些麦子屯着。”过了一会儿,杨明开口道,这个冬天不好过。

    “对了,送一些去王胡处,也给他们送些盐过去。”等张辽起身,他又叮嘱道。

    ……

    一晃,又是一月后。

    因为天冷,山上存粮也足,他们这月并未下山。

    不过除夕将至,几日后他们就要下山过年。

    只是他们还未动身,就先有人寻上山来。

    “不其县县尉伏直,见过少君。”来人自报家门,是伏氏之人。

    而且,他还带了一队配刀吏卒。

    “伏县尉有何事?”杨明很是疑惑。

    “从兄让我上山寻少君,说有要事相商。”伏直开口道。

    “何事?”杨明看着那队吏卒道。

    伏直说的从兄,应当就是那伏雅。

    自从上回知道山下形势,他对山下的斗争就持观望之态,对伏雅也心存戒心。

    “从兄未说,不过少君放心,这些吏卒是护我等安全,此时山下已闹了饥荒。”伏直看到杨明反应后解释道。

    杨明闻言一愣,饥荒?

    即便低温冻坏了冬小麦,引发了饥荒,那也应该到明年开春才对?

    不过他还是迅速招呼张辽和阿一,与伏直等人一起下了山。

    如果真闹了饥荒,他那一百多人也必须去管。

    他们跟随伏直一路下山,快到快到山麓之时,便看到有人拿着刀在那里刮树皮。

    等到山脚之时,他们更是被眼前景象惊呆。

    几乎所有树的树皮都已被剥掉,就连地里也不见野草,整片大地透着一股从未有过的荒芜感。

    而就在这片荒野之上,竟然还有人搜寻着什么。

    这一路过去,他们在田间见到了不少饿死的饥民,这一幕看得杨明面色凝重。

    不其县扛过了蝗灾,瘟疫,终究还是没躲过这饥荒。

    不多久,他们到了不其县,远远便望见不其县城门紧闭,如临大敌。

    待走到近前,城门外有众多饥民席地而坐,眼神都不约而同巴巴地望向不其城。

    吏卒此时都拔出刀来,个个神情紧张。

    不少饥民见状站起身来,但望见那明晃晃的刀刃,又下意识地坐了回去。

    待到城门下,伏直喊了一声,城门大开。

    等到他们进去,城门马上又关了起来。

    杨明让张辽和阿一先回家,接着便随伏直上了牛车,去往伏氏府中。

    一路过去,他左右环顾,街上已鲜有人影。

    唯一见到有人聚集处,是有人在售卖野菜和树皮。

    待到了伏府,伏雅见到杨明立即迎了出来。

    “少君可算回来,此时城外人心惶惶,季尚很是担心。”伏雅开口道。

    “才一月时间,情况怎会如此严重?”杨明好奇道。

    说话间二人进了正堂,相继坐了下来。

    “哎,一言难尽。”伏雅长叹一声,示意仆人给杨明端上一些酒菜。

    杨明望向伏雅,已是洗耳恭听。

    “看似天灾,实则人祸,那赵延一月前买空了麦子,又去乡里搜刮一空,如今麦子价格疯涨,已五万钱一石,寻常人家哪里买得起。”伏雅气愤道。

    杨明闻言脸色也一下绷紧。

    赵延这是在灾年行辜榷之事,比王甫更蠢,也更肆无忌惮。

    只是,赵延如此行事,伏雅他们竟没什么反应?

    这不就是他们留下童恢,一直要等待的时机?

    “童督邮未有行动吗?”杨明问道。

    “那赵延募得了百余死士守护粮仓,无可奈何。”伏雅回道。

    杨明闻言霎时反应过来。

    东汉立国后,刘秀罢天下之兵,只有雒阳、边郡及三辅等少数地区才有军队。

    其他内郡不仅无兵,甚至都不设校尉。

    这便导致一个十分尴尬的现象,地方朝廷官员无兵可用。

    平时惩治百姓,有小吏即可,但若遇上地方豪强,尤其是那种给奴婢武装,修建邬堡的,毫无办法。

    这点从曹操治顿丘之经历也能看出。

    若不是募了百余乡勇,又用了兵法计谋,曹操哪能治理得了那地方。

    “少君可有良策?”伏雅接着问道。

    这应该还就是他邀杨明下山之原因。

    杨明摇了摇头。

    伏雅邀他,大概率是想找他合作,可他依然不想与赵延起正面冲突。

    而且即便他真意,此时也没什么好的办法。

    身处地方,即无家族势力可用,也无别部兵马,单靠那十几个护卫能做什么?

    伏雅见状也是无奈,不过还是起身道:“少君不必为粮担忧,我伏氏此时虽已无力再救灾,但尚有过冬余粮,若少君有需要,我自当送往府中。”

    “多谢。”杨明也起身告辞。

    回到家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人检查余粮,然后再去买一些野菜和树皮回来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城内局势波云诡谲,城外流民也那么多,他们想走也走不了。

    紧接着他就安排护卫守在前后门,人在饥饿之下便如同野兽。

    等安排完一切,他就继续在房中研习郑学。

    虽时局动乱,但学业还是不能落下。

    “郑公那边会有事吗?”张辽此时也在屋中看《接要》,看了一会儿就忍不住问道。

    杨明摇头。

    郑玄名扬天下,在青州宛如圣人一般,这也是为何山下早闹了饥荒,他们在山上却一月都未见到饥民。

    而且伏氏既能接他们下山,自然也会护郑玄安危。

    “你看到哪了?”杨明摇头后望着张辽,面露责备,看书最忌分心。

    “孙子兵法虚实篇,摘‘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竹简上未有注解。”张辽回道。

    曹操这篇《接要》并非全文注解,有些只是他个人觉得重要便摘录了。

    “你如何解?”杨明问道。

    张辽想了想回道:“先知己知彼,知虚知实,然而调动彼之实,进而击之虚。”

    杨明听完满意地点头。

    他决定要走争霸之路,自然兵书也没少研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场要掌握主动。

    那如何掌握主动的方法就很多,诸如示敌以弱、诱敌深入、声东击西、围点打援等等,都是这句话的体现。

    调动对手,让对手跟着你走,你才能掌握主动权,而不能被动地把希望寄托于对手。

    张辽不曾读兵书,却能结合虚实,有这种理解,已属不易。

    “继续看书,莫再分心。”杨明叮嘱了一句,接着也拿起经书再看起来。

    不一会儿,他自己却忍不住放下经书。

    郑玄是不会有事,可王胡呢?

    虽然之前他让张辽送了些盐粮过去,但那并不多。

    再说王胡家没多少自保能力,要是被人发现有余粮,也难免被哄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