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章 一个李文斯顿遥的自序

作品: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作者:张文亮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11-21 19:36|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00txs.com)

张文亮

走在美国加州山景城(MountainView)的小路上,小女儿牵着我的手,撒娇道:“爸爸,再讲李文斯顿的故事。”我故意说噢!爸爸已经忘记昨天说到哪里。”“你说到李文斯顿经过一条河时,有只大河马突然从水中冒出,把他的独木舟翻倒。”小女儿真的记得。其实,李文斯顿在非洲探险的许多情节,我也记得很清——在这本书写出来以前,只有我的妻子知道这个秘密。

在探险史上,李文斯顿具有崇高的地位,只要是探险史的书,一定会提到李文斯顿。但是在中文书籍里,李文斯顿的专书,只有在1959年胡慰荆先生翻译,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出版的《非洲之光-李文斯顿》(原著是C_Northcott,LivingstoneinAfrica.UnitedSocietyforChristianLiteratureLutterworthPress,London,1957)一书。我在大学时代,读这本薄薄一百页的小书,真是意犹未尽。但在1970年代初期,要找其他的李文斯顿传记来读,无论是在台北市牯岭街的旧书摊、中山北路的几家英文书店,或是学校里的图书馆,都找不到。

1982年,我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念书,又到学校里的图书馆查李文斯顿的资料,才知道上帝带领我来到“李文斯顿窝”,这里简直是李文斯顿资料的巢穴,尤其是1880年英国布莱基(W.G.Blaikie)所写的77iePersonalLifeofDavidZiringstone(有508页啊!)也珍藏在其中。我读过大英百科全书的记载,知道这本书是李文斯顿传的经典之作。我没有办法向别人诉说我满心的激动,跪在图书馆的地上久久说不出话来。至今,已经20多年了,我仍然记得那一幕,我想上帝也看见了那一幕。一个台湾来的穷留学生,下年度的学费都不知道有没有着落,却为图书馆里的一本旧书,祈求上帝让他留久一点,好把这本书读完。

后来,我把布莱基的书影印出来,有空就翻看。学校图书馆里,还有其他写于19世纪的关于李文斯顿的书,如T.Hughes所写的ManinAction:DavidLivingstone(1889),其中关于李文斯顿少年时期的描述,是布莱基书中较缺的资料。此外有更多20世纪初期的书,如H.Walton的Livingstone:FiftyYearsl_ier(1925)是50年后回顾李文斯顿走过的地方,追踪其足迹,这本书后来成了电影《李文斯顿传》的脚本。还有其他有关李文斯顿的传记,如R.Mackenzie,Livingstone:thetruthbehindtheLegend;J.Eaton,DavidLivingstone:FoeofDarkness;J.L.Pedigo,ReachingoutforGod:theDavidLivingstonestory-,H.Keller,DavidLivingstone:HerosoftheCross;J.H.Worcester,DavidLivingstone:FirsttoCrossAfricawiththeGospel与D.Larsen,DavidLivingstonea我愈研读李文斯顿,愈爱读他旅行手记的第一手资料,Seaver的AwidLivingstone:HisLifeandLetters(1975)-书中,详细地按着日期顺序编写他的行程。T.Jeal的iiviregstone(1973)书,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描述,后来关于李文斯顿的介绍大多以这本书作为范本。

牛津大学教授R.Coupland的LivingstonesLastJourney(1947),对于李文斯顿第三次的非洲探险有较详尽的描述,这是一般李文斯顿传记较缺乏的。此外,我也引用关于李文斯顿的岳父墨菲特的传记资料:I.Clinton,FriendoftheChief:TheStoryofRobertMoffat(1975)。

1991年,我回到台湾大学任教,又在台大图书馆里找到李文斯顿的书信集:D.Livingstone,SomeLettersfromLivingstone(1940)0我像一只快乐的狗,总在不同的旧书堆里找到好吃的骨头。此外,我也研读非洲的人种学、气候学、矿物学与生物学,如W.C.BrownandW.A.,TheHomeofMan,PartVI,Africa(GeorgeG.Harrap&Co.Ltd.,

London,1924),希望从各方面去了解李文斯顿生活的时代背景。

传记书籍像是一片片透光的三棱镜,各有自己折射的不同波长的光谱,时间愈久远,愈不容易看清起初的原貌。这些年来,我尽可能地收集不同光谱,按着日期,依着事件发生的顺序,呈现李文斯顿在不同时间的遭遇。所引用的资料都列在书末的参考文献里。

1994年2月,我将所收集的资料汇集重写,但是一直觉得不满意。2001年7月,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前往美国,再重写一遍。我写部分章节时,借住在加州山脚社区(Foothill)的百万豪宅中。黄昏时,我常与妻子在这些豪宅社区间散步。我知道我一辈子再怎么赚钱,也无法买这种房子我看着屋前的草坪、屋顶的烟肉、屋边的花园,非常羡慕这等享受,但是我的妻子却说:“住久了,就不享受。宁愿我们的一生是照上帝的旨意行,去上帝要我们去的地方。”

9月回到台湾,我继续写李文斯顿传。9月15日,几近完稿,我将手稿放在学校办公室。夜里刮起纳莉台风,我忽然有股冲动回到学校,携回手稿与李文斯顿的相关书籍。没想到半夜系里屋顶水管破裂,我的办公室被雨水淋得如李文斯顿所写的“一切都是湿的(Everythingiswet),但是保住了稿件与李文斯顿相关的资料。我与妻女一边清理房间,一边感恩。

“爸爸!再讲李文斯顿的故事。”小女儿又说道。“好,好,他又前往一个湖泊,那里从来没有外人进去过。”我说。“那他会害怕吗?”小女儿张大眼睛问道。我微笑道:“那你要看李文斯顿传才知道啰!”

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家。

不同于其他的探险家,他的探险不是为了征服未知之地,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好胜心,不是为了显明自己多伟大,探险只是为了一个职责,将上帝救赎的真理,带给非洲人。

37年之行走非洲三万里,任何危险的时刻,他从未对任何人——包括食人族与奴隶贩子——发射过一粒子弹。

他只将自己的安危放在上帝的手中。

他的一生,就是非洲人的祝福。

就医学而言——他是进入非洲内陆的第一位医生;

就地理而言——他是画出非洲内陆河川、山脉的第一人;

就政治而言——他是终止非洲人被贩卖为奴的关键者;

就探险而言——他是打开外界进入非洲内陆的先锋;

就科学而言——他是详细记载中非洲动物与植物的先驱。后世的人,称他是“非洲之父”。

非洲地图上,仍有三十几个地方,

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深得非洲土著的敬爱,

至今,非洲人仍称他是:

“非洲人的朋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00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