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75章 征伐前的充分准备

作品: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01-11 10:03|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00txs.com)

“徐齐霖在甘州干得相当出色,算是为征伐高昌又增添了几分助力。”侯君集继续说道:“陛下已下旨,封他为观察使,随军前往高昌。”

这个消息,贺兰楚石却是不知道。因为这不是明旨,而是给徐齐霖的谕旨,却要知会侯君集这个大军的主将。

“观察使是个什么职责?”贺兰楚石不解地问道:“为何要他随军而行?”

侯君集说道:“观察使只是在攻取高昌后,进行一番考察调研,为开通商贸而设的官职。”

“原来如此。”贺兰楚石恍然道:“既不涉军务,岳父大人倒也不必管他。”

侯君集说道:“话虽如此,那徐齐霖却已经暂署肃州刺史,并已经派人出瓜州探路。大军要穿越千里流沙大漠,却还需要他的帮助。”

“这家伙——”贺兰楚石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摇头感叹道:“征伐高昌的军功,可又少不得他了。”

侯君集点了点头,说道:“他背后或有高人指点,某想便是那陆羽仙长。”

“真是好运气呀!”贺兰楚石又嗟叹起来,他怎么就遇不上这样的高人呢?

侯君集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感受,因为李二陛下对陆羽仙长已是十分推崇,已有传言说是要下旨封为“茶圣”。

所谓水涨船高,师父声名大振,徐齐霖也是稳的一批。就算犯点小错误,内有徐惠,外有陆羽,李二陛下也是会从轻发落。

………………

横亘于伊吾和瓜州之间的八百里莫贺延碛流沙,按照古代的运输水平,确实是大军攻伐的最大困难。

唐僧取经走的便是这条路,千辛万苦,几乎葬身沙海。

但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唐僧是一个人一匹马,还是偷渡,害怕被抓住。

那就要说明一下,在这大漠戈壁,谁会抓他呢?自然不是要吃唐僧肉的山精树怪,而是大唐的沿途所设的烽燧,也就是驻兵负责报警的烽火台。

唐朝初立时,以今甘肃、新疆交界处星星峡山为界,彼此隔绝,禁断往来,莫贺延碛道因此而封闭不通。

为了防控此道,唐朝乃在星星峡山以东至瓜州常乐县间分设五所烽戍以为警戒。五烽以西,过莫贺延山属伊吾(现哈密)国境,已经不属大唐疆域。

贞观四年,伊吾归唐,唐于伊吾之地置伊州,又在五烽以西继置五烽。所以,贺延碛道上总共有十座烽火台。

这十烽自然是设置在沿途有泉水的地方,瓜州五个,哈密五个,分布在八百里大漠戈壁。

也就是说,唐军要穿越莫贺延碛,在中间是有十处补给中继站的。别的不好说,但泉水总不会被喝干就是。

徐齐霖查阅过资料之后,进行了一番统筹计算,决定仿效漕路改革的分段运输,为唐军的行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尽管有这十烽作为中继补给,但困难还是有的。最简单的计算结果,便是十驿之间的距离可不近,平均近百里。

百里距离在平地上算不得什么,可在戈壁大漠中,却极有可能发生意外。如果出现不可预料的天气变化,比如沙尘暴之类,迷路便是最大的杀手。

既然十烽之间的距离较远,徐齐霖便计划在各烽燧之间置驿,形成驿站和烽火台并置的格局。

这个计划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历史上几十年后大唐的举措。十烽加十驿,使“大海道”变得通畅许多。

“这可不仅仅是为大军征伐高昌作准备,还是为以后的商贸。”徐齐霖率领探路队由瓜州出发时,对随行的王方翼说道:“大海道的路程最短,行商最是快捷,只是自然环境制约了走此路的商贾。”

王方翼连连点头,对此表示赞同,也是跃跃欲试,显是对这种刺激冒险式的工作极感兴趣。

冒险嘛,有点,但却不是很大。百多人的队伍,除了座骑外,每人还有三匹马携带饮水物资。随行人员在有工匠,有向导,有护卫,甚至有两名大夫。

徐齐霖要重走唐僧路,但却要全力保证安全,谁让咱有这个条件呢!

至于徐齐霖为什么要亲自出马,别人看到的是不畏艰苦、一心为公的形象,却不知道他有无人侦察机,能更快更准确地寻找到沿途的水源,提高选择驿站地点的效率。

没错,就是徐齐霖已经养熟了的那只鹰。在高空俯视,一目百里,只有徐齐霖能与它进行意识交流。而这个办法,可比派人骑马四下乱撞强得太多太多。

戈壁,亦称戈壁沙漠,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再通俗一些,便是由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植物极稀少的荒漠。

所以,穿越戈壁的难度比大沙漠要低。可低是低,这趟探路之旅也依然是令人很难受。

好在准备充分,向导的业务熟练,徐齐霖一行人只用了六天时间,便连过五烽,来到了星星峡。

要知道,唐僧穿越莫贺延碛用了十六天,其中九天是在路上跋涉,每天行程百里。

这种舍身求法的执着的信念,对同样在穿越戈壁的徐齐霖来说,亦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星星峡并非峡谷,而是隘口。它是由河西走廊入东疆的必经之处。

这座雄踞于丝绸古道上的险关要隘,四面峰峦叠嶂,一条S形的山路蜿蜒其间,两旁危岩峭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而历史也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林则徐遭贬由此入疆;左宗棠率六万湖湘子弟,由此入疆,并栽下了“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左公柳。

既是关隘,便有驻兵。虽然人数不多,但却给从荒无人烟的戈壁出来的徐齐霖等人,一种回到人世的温暖感觉。

“休息两天。”徐齐霖站在峡顶,左右眺望,全特么是戈壁,到伊州(哈密)还有四百多里呀!

王方翼没有疲惫之色,反倒目光咄咄,显得比出发前更精神。或许,戈壁大漠让他的心境有所升华,磨砺了他的精神和意志。

“徐丞——”王方翼伸手指了指,说道:“商路开通,此地当有一村镇,容商贾休息。”

徐齐霖看了王方翼一眼,笑着点了点头。再注目于那块平坦之地时,他的脑海里闪现出“龙门客栈”的影像。

“便在此先建个客栈,名为龙门,专为往来的客商,让他们歇歇脚,喝喝酒。”徐齐霖微眯着眼睛,想象着四方商聚、口音繁杂的热闹场景,“日后再逐渐扩大为镇吧!“

“龙门客栈?!好,好名字。”王方翼仔细想了一下,觉得也没什么特殊的寓意,这又不是科举,还跳龙门?但一个店名而已,徐丞高兴就好。

…………….

徐齐霖暂时离开,可甘、肃两州的工作却一反冬日的冷清,在紧锣密鼓地忙碌,全是为了征伐高昌作准备。

由关中运来的粮食到达甘州,便按照徐齐霖的布置,采取接力运输的办法,运至瓜州屯储。

准备猫冬的百姓们也被动员起来,赶着车辆前往瓜州,向五烽运送粮食物资。

可不是白干活儿,报酬很丰厚,甚至有从官府租借马车的优惠政策。

徐齐霖已经上奏朝廷,准许动用甘州市舶司的税金,以及在甘州出售的镜子、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货款。

资金充裕,徐齐霖便让利于民,运十车行百里,便有一车的粮食作为报酬。路程越远,报酬越多。

百里的路程,也就是到第一烽。在官府的组织下,由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百车为一队,能互相照应,还不虞迷路,安全是有保障的。

而徐齐霖带人探过路后,沿途加了很多指示标志,驿站虽还未建起,可却指明了途经水源的所在,更加方便了运输大军的通行。

徐齐霖甚至有个大计划,便是修筑由瓜州至伊州的公路,路线差不多与后世的兰新公路相同。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徐齐霖显然要比别人深刻得多。

哪怕修不成沥青、水泥路面,对原来道路进行平整修补,再在路旁设置防沙栅栏,那路况也要比现在提高一个档次。

徐齐霖的探路过程还是比较顺利,十三天时间到达伊州,休息一天后便往回返,只用了八天时间,就回到了瓜州。

借助于高空鹰眼的探悉,徐齐霖获取了沿路详细的地形地势,画出了精确的地图,又进行了认真的规划。

在十座烽火台之间,徐齐霖选定了驿站的地址,设计了公路的样式,便把这项工作全部交给了王方翼。

有钱,有粮,老百姓的热情还是很高的。而大军还未从长安出发,至少需要六个多月,才能赶到瓜州。

当然,这不包括要在春耕前抵达的数万关中府兵。

修路、运粮的工作交出去,徐齐霖也没闲着,暂署肃州刺史,总要让肃州有个明显的发展变化才好。

规划耕地,设村建房,安置移民,几乎就是甘州的翻版。事务虽然繁杂,可手下官吏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倒也没让徐齐霖太过劳累。

…………….

十二月,李二陛下正式下诏讨贼。

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萨孤吴仁副之,契苾何力为葱山道副大总管,武卫将军牛进达为行军总管,大军共十五万,奉诏出征。

十五万大军中除了唐军外,突厥、契苾、铁勒等部落有数万从军。薛延陀也主动要求出兵助战,李二陛下担心其借机染指西域,没有同意。

对征伐高昌,李二陛下可是下了血本,如此多的兵力,山聚海积般的物资粮草,在唐朝征战中也是数得上的。

史载:“铁骑亘原野,金鼓动天地,高旗蔽日,长戟彗云。自秦汉出师以来,未有如斯之盛。”

送走出征众将,李二陛下回到千秋殿,激动的心情还未完全平复。

如果劳师袭远还没有完全取胜的把握,李二陛下尚不至于如此兴奋。但现在,他却是信心满满,已经开始盘算着占领高昌后的布置。

无他,徐齐霖已经探路返回,上了奏报,可以说是去了李二陛下最大的心病。

桌案上,便是徐齐霖所画的地图,非常详细地标明了道路远近,以及沿途的烽燧和驿站。

除了地图之外,徐齐霖还汇报了道路修整和粮草物资的运输情况。到春耕撤回大批民工时,大军所需粮草物资的四分之一,便将囤积于十驿十烽,以供使用。

对于近二十万人马来说,这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极大地减轻了行军的负担,提高了行军的速度。

按照徐齐霖的计算,大军穿越戈壁大漠最多需要十六天。如果不出现意外天气的话,可能还要再快上两天。

高昌,鞠文泰,等着被我大唐军队征服吧!

李二陛下的手指沿着地图划了一圈,愈发地愉悦得意。占领高昌,拓展西域,功盖汉武已是指日可待了。

高兴之余,李二陛下又想起了徐齐霖奏报中对探路过程的描述,“白天地面灼热如火,呼吸着充满烟雾的浑浊空气,路上不见路标,只依骡马、骆驼,及人的尸骨而行……”

这臭小子,用词就这般繁琐,不显文才,倒是生动形象,使人如身临其境。

李二陛下捋须微笑,猜想徐齐霖这是邀功来着。这么辛苦,这么尽心竭力,是提醒朕准备封赏吧?

不过,这封赏即使徐齐霖不说,李二陛下也给记着呢!从漕政改革,到宝镜创收、市舶司建立,再到经营甘州,最后则是支应大军征伐。

可以看出,这些功绩,这些举措,对最后的结果,也就是征伐高昌,都起到极为有利的推动作用。

更令人称奇的是,时隔数年,大明宫也开始了重建。等到明年夏天,预计将全部完工。

既有开发建设甘、肃两州,又有十几万大军的远道攻伐,财政本来应该是很紧张的状况。但事实,却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

连李二陛下也很是吃惊,没想到商贸之利竟大于斯。光售卖宝镜,以及市舶司的收入,就已经达到了往年财政总收扩的三成还多。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00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