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85 章

作品: 红楼之首辅家的小娇妻 |作者:山村漠漠 |分类:幻想奇缘 |更新:03-16 03:48|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00txs.com)

黛玉在皇宫住了七天, 一直到结的痂脱落才回家。

第三天时候, 左院判周宁便知道三公主刚受伤那会子,是黛玉为她清洗伤口、涂的药, 处理十分得当,金疮药也是用的效果好还不会留疤的那种。

女孩子, 尤其是官宦人家的姑娘,懂医理的不多, 周宁对黛玉不免便多看了两眼。

黛玉是一个善意利用一切机会的人,趁这个功夫向他讨教了他许多外伤方面的知识。

薛怀英虽然医术高深, 远非周洪可比,但他常年游历在外, 轻易见不着。这一两年黛玉自己看医书,虽然大部分都能看明白,但还有有许多不清楚的难点,周宁家学渊源,又有几十年的从医经验, 尤其是在外伤方面,深有早已,黛玉向他请教,他也十分热心解答,还送了黛玉几本医书。

一个月后, 三公主脸上的疤已经淡到不凑上去仔细瞧便看不到的地步, 皇后也算彻底放心, 相信再坚持抹一段时间药, 应该就能完全恢复了。

林如海正式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加授资善大夫,正二品,仍兼东宫侍讲学士之职。

黛玉知道圣上防着四王八公等旧勋贵,心里一直疑惑为何他还如此信任自家爹爹。终于她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林如海并未直说,而是神秘一笑,道:“孩子,以后你会知道的。”

黛玉便没有再问,该她知道的时候,爹爹会告诉她的。

如果一辈子不告诉她,那也是为她好。

时光荏苒,一晃又过去数月,陆云宴任满归京述职,携夫人吴氏来林府做客。林如海在正厅接待陆云宴,黛玉则在内宅的花厅招待吴夫人。

吴夫人虽四十有余,然保养得当,容貌与三十多岁的少妇相比,亦毫不逊色,。她穿着打扮亦不似寻常宦官夫人那般穿金戴银、珠宝满身钗满头,华丽不堪;而是一席雅淡衣裙,鬓边簪一朵折枝菊花,天然一段诗书里熏陶出来的雍容文雅,非寻常人家夫人可比。

黛玉看见她,便觉十分温柔可亲,跟见到了自己母亲似的。

也许,这便是缘分。

吴夫人看见黛玉更是心头一震,十分讶异,林家这姑娘,生的比她想象中还要标志许多,仙女下凡似的,叫人如何不爱。这样的人儿,别说还是自己未来的儿媳妇,便是大街上见了,也忍不住多看几眼,心里羡慕:自己要是也有个这么可人儿的女儿该多好啊。

她现在的感觉就是惊喜,异常惊喜,跟得了一件稀世珍宝似的。

这孩子将来到自己家,可得捧在手心儿当成亲闺女待才好。

黛玉亲自捧着一个梅花式红漆描金的茶盘,里面放着青花缠枝纹小茶盅,泡了清香的一盅菊花茶,奉与吴夫人。

吴夫人忙接过,喜得拉住黛玉的手道:“好妞妞儿,快别忙了,你倒好生坐着,咱娘俩儿说说话是正经,这些活儿叫丫头们做就行了。”

黛玉顺势在吴夫人身边坐了,因笑道:“夫人尝尝我泡茶的手艺如何?”

吴夫人端起来细细品了品,赞不绝口,不多时便将一整盏吃尽了,心里美滋滋的,暗道,离小子可是捡到宝了。

黛玉见她喜欢,打算再泡一盏去,吴夫人拉住她,笑道:“我这会子不吃茶了,不必忙。”

黛玉只得罢了,坐着陪吴夫人说话。

很快,她发现一件奇怪的事儿,吴夫人不怎么说话,只是一直托着下巴听她说,而且脸上一直挂着笑,虽然笑得很慈祥吧,但总盯着她笑,她心里也挺怪异的。

最后黛玉只好停下不说,歪头看着她。

片刻后,吴夫人似乎才回过神来,仍是带着笑,声音温柔:“怎么不说了?我喜欢听你说话呢。”

黛玉抿了抿唇:“夫人,您怎么老盯着我笑?”

吴夫人回答的十分坦诚:“我喜欢你啊,你不知道,这些年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个女儿,平日看见别人家的女儿,我心里便泛酸,从今以后,可再不羡慕别人的女儿了。”

黛玉鬼使神差的问了一句:“为何?”

“我以后也有女儿了。”说着唯恐一不小心碰坏了似的,轻轻揽上黛玉的肩,眯着眼睛道,“她们谁有我的妞妞儿生的好,以后都叫她们羡慕我。”

黛玉算是明白怎么回事了,登时闹了个大红脸,连耳根子都是烧的,不由得垂下头。一面是羞赧,一面心里倒有几分感动,陆离待她自不必说。她从前未见过吴夫人,倒有些担心她会不会喜欢自己,如今一见,那点子顾虑早烟消云散了。

吴夫人是她见过最天然真率温柔和蔼的长辈。她想陆大人对吴夫人肯定非常好,她看得出来吴夫人脸上是发自内心的柔善和幸福,满上上下一点子怨懑之气都没有,不幸之人是如何也装不出来的。

也是,陆大人可是只有陆夫人一房妻室,从未纳妾。

自家爹爹与母亲虽也情深义重,到底还曾纳过几房妾室。圣上与皇后娘娘虽也是鹣鲽情深,到底后宫佳丽无数,未免也有心灰意冷的时候。

所拥有的,都不如吴夫人完整。

从未经历过人生苦难之人,自然有超越一般人的良善。

陆家在京中本就有宅子,前两年陆离在京时候整修过,陆云宴夫妇进京可直接入住,倒省事了。就是有些书籍被服等封存经年,拿出来略晒一晒便好。他们是五月初进的京,赶得倒也巧,刚把各样物什晒好归置好,便连绵下起雨来。

从五月底,一直到六月底,一个月时间,几乎未见一次晴天。

京城还尚好,两江、两广地区暴雨狂风,持续一月有余,引发山洪爆发、江水决堤,淹没农田无数,受灾人口数百万。文书传至京中,满朝大骇,圣上召集重臣商讨救灾事宜,商议了一整个昼夜,制定了完善的赈灾措施。

由于受灾面积广,区域分散,分派好几个大臣前往不同区域督办赈灾各项事宜。

陆云宴经礼部尚书和林如海举荐,被任命为钦差之一,前往广西赈灾,吴夫人留京。

陆离在蜀中也听到了南方大面积受灾的情况,听到陆云宴被派往广西赈灾,他当即收拾行囊,带着景文及许多匠役赶了过去。

半年后钦差归京复命,考核政绩以陆云宴为最优。

他负责的广西受灾最重,却是饿死人最少的。他一接到任命,便快马加鞭往广西赶,一面派人沿途网罗医者。到广西后先召集各知府、知州、知县,开仓放粮,三里地设一粥棚,保证家园被冲毁的老百姓能活下去。继而联络当地驻军,召集五千兵士连夜挖泄洪河道,幸存下来的成年男子也纷纷自觉加入其中,三日时间便挖了数条宽十丈有余的河道,泄洪数百里,大水得以消弭。

做好这些工作后,灾区爆发了小范围的瘟疫,正好沿途网罗的医者也都得到了,药材也都已齐备,并未爆发大范围的疫情。

其余几处并未如陆云宴做的面面俱到,死亡人数未免就多了些。

更何况陆离从蜀中赶去,带着能工巧匠数十人,可巧派上用场。半年时间,陆离带着这些匠役,指导修复、修建水利工程十数处,不仅为秋季庄稼的顺利播种提供了可能,还使得多处荒地变为良田。

官府为灾民分发了粮种,保证来年的种植。

各处赈灾大臣回京,已是隆冬时分。圣上对陆云宴大加赞赏,听说陆离的事迹,知她十二岁便考取功名,十三岁外出游学,如今十五六岁的年纪就有这样的见识、手段,十分惊奇,不由笑道:“将来必青出于蓝矣。”

一则欣喜人才辈出,二则也是为奖赏有功之臣,皇帝欲赏陆离一个出身,叫他入部习学,先从主事做起。

陆离听到这个消息,倒是惊大于喜。

不用参加后面的科考,直接就能进六部当主事,对于那些科举无望的世家子弟是好事,甚至很多老大臣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在临终遗本上提及老大不小还没功名的子孙,祈求黄恩浩荡,给赐一个出身。

但对陆离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毕竟古代官场也是有歧视链的。

金榜提名的进士最为读书人所推崇,前途也最为光明,世袭官员次之,最为人所不齿的便是捐官了。重要位置,尤其是三品以上官员,多为进士出身。起码世袭和捐官之人是没可能进翰林院的,而地位显要的内阁大臣,往往都是翰林出身,甚至民间有“非翰林不入内阁”之语。

陆离若真是靠恩荫进六部习学,便是以后居于高位,非进士出身,说出去面儿上也无光,尤其会为文人士子所不齿,又有什么意思?

好在皇帝只是随口说了这么一句,并未下旨,陆云宴也委婉的表达出还是想让儿子走科考之路的意思。

一直到年下封印前,皇帝都未再提过此事,陆离才算放心。

陆离外出游历两年有余,除结识一大批各行各业能工巧匠外,还沿途搜集了许多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什。有古董、孤本书籍、古扇、古砚等价值连城之物,也有小巧精致,但并不很值钱的东西。

很多时候都是他看见一样东西,觉得黛玉会喜欢,或者适合父亲、母亲用,便买了下来,积少成多,最后足足积攒了五大马车。

有两大车全是给黛玉的东西,琳琅多样,自不必说。更难得的是,一样活物,瞬间就俘获了黛玉的心。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红楼之首辅家的小娇妻 (00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