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6章 学而优则仕,当官上朝啦(6)

作品: 唐朝定居指南 |作者:森林鹿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11-25 14:44|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00txs.com)

就唐朝史官而论,因为要坚持“董狐直笔”原则,而跟皇帝、宰相、宠臣、贵戚们吵架吵到青史留名的,哪一朝都有,随便拨拉出来的如朱子奢、褚遂良、刘洎、宋璟、张廷珪、刘知几、吴兢等。所以别指望您接的这个“改史”任务能在史馆里顺利推行,怎么也得斥退更换几个不听话的下属,背地里挨好些嘲讽抨击,在朝野上下把自己名声弄得很臭,很可能还会被当代文人写进笔记小说里钉在耻辱柱上当反面教材。

这些先不管了。总之经过一番折腾,您终于把长安皇宫史馆里存有的八十卷前两朝国史改完了。所有“隐太子”字样全抹掉,“秦王”也全抹,改成自立国起李世民就被封为“皇太子”,相关事件记录也相应涂改完,刚刚长嘘一口气,当天值班的史官丙淡定地提醒您:“明公是否亦应修改实录?”

“实录”?这又是什么?实录嘛,就是史官们撰写“国史”依据的主要材料呀。

您那是什么表情?难不成您以为史官们写的“国史”内容都是自己拍脑袋瞎编出来的?又不是在网络书站更新狗血玄幻种马小说,动不动几十万上百万字的,人家史官也要依据材料取舍修撰呀。

唐朝制度,“修国史”是不定期的,过个几十年时间,朝廷有钱有闲有群众呼声了,才临时给史馆加派人手,根据材料续修这段时期的“国史”。而“修实录”是基本固定的,一个皇帝挂掉,一段朝政结束,史馆就自动准备修撰已死皇帝的“实录”了;或者当朝皇帝很上心,想在活着的时候就看到史书上对自己的评价,于是下令史官们编修自己在位这些年的“实录”,作为将来“修国史”的主要材料。

值班史官丙施施然把您领到放“实录”的房间,门一开,一股子陈年书蠹霉烂味直冲出来。这也难怪,终唐一世,“国史”也就修了一百多卷,而“实录”呢?

高祖实录,二十卷,贞观十七年七月撰毕奏上入库存;太宗实录,二部各二十卷,上部贞观十七年七月撰毕奏上入库存;下部永徽五年闰五月撰毕奏上入库存;高宗实录,四部共一百六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睿宗实录,二部共十五卷……武后实录,三部共六十八卷……玄宗实录,三部共一百六十七卷……您已经涂改过的“国史”,基本上是纪传体的史书,跟后世我们能看到的《旧唐书》《新唐书》比较像。而您现在抽一本“实录”翻开看,会发现它以编年体为主,主要按时间顺序,罗列一个皇帝在位时发生的各种大事,更像是后来的《资治通鉴》那样子。

您说既然“国史”都修成了,这些材料为什么还留着?干脆一把火全烧掉算了?得,您这是打算“焚书”了?下一步是不是接着就要“坑儒”,鼓动全天下的读书人全起来造反?先朝基业,煌煌著录,几代人的心血,说烧掉就烧掉?别做梦了吧,还是老老实实一卷一卷查改“隐太子”“秦王”得了。

当然了,值班史官丙耐心地提醒您,我大唐风气开放,“实录”修成以后不禁人抄阅,这么多年下来,哪个皇亲贵戚重臣世家书香门第里没几本国朝实录,您打算把家里有书的都翻查个遍,一一涂改过来?就算您上奏天子,发动了大规模的收书改书运动,那什么,我大唐声威播散四方,那些新罗、日本、渤海、南诏、吐蕃及西域诸国的使臣到长安时,也往往要带走很多实录回国去学习借鉴,难不成要下国际通牒勒令那些国家也把唐实录全改掉……闭嘴吧,给我改实录去。

又经过不知几年几月几日的挥汗奋战,高祖实录二十卷和太宗实录四十卷改完。刚刚长嘘一口气,当天值班的史官丁淡定地提醒您:“明公是否亦应修改起居注?”

“起居注”?这又是什么?起居注嘛,就是史官们撰写“实录”依据的主要材料呀。

您那是什么表情?难不成您以为史官们写的“实录”内容都是自己拍脑袋瞎编出来的?“修实录”这活动隔十几年几十年才搞一回,谁的大脑能把这十几年间大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全记清楚?人家也要从即时记录的原始材料里找素材呀。“起居注”就是这些原始素材里最重要的一种。

笼统地说,“起居注”是逐日记载皇帝言行的一种文字记录,由皇帝的秘书“起居舍人”或“起居郎”每次朝会的时候拿笔现场记录,除了记皇帝当天说啥、做啥,还广泛记录一切与国家大政有关的人和事。这玩意儿存在时间很久,由汉朝到清朝代代延续,很好地保证了我国历史的系统性和严肃性。

起居注记满三个月就送史馆一次,所以数量比国史、实录更加惊人。值班史官丁带您进了存放起居注的仓库,您看着这满屋子纸张欲哭无泪,问到底有多少,回答:“到‘安史之乱’时,至少已经有了三千六百多卷……”

好吧,一咬牙,您揪着值班史官丁的脖子恶狠狠问:“类似这种原始材料还有多少类?”“呃,还真有不少,放手放手,让人家一边带您查看,一边娓娓道来。“这一架子是”时政记“,一般是由宰相记录的与皇帝小范围谈工作的要点,每天送史馆一次。

这些纸卷是各种祥瑞,由礼部记录,每三个月报送一次;这些是天文祥异,由太史局记录并占卜吉凶,每三个月送报一次。

这上面写的是外国使节来朝贡的情况,每来一次,由鸿胪寺负责勘问那个国家的土地、风俗、衣服、贡献方物、距离远近、国王名号,报送史馆。

这里记录着蕃夷入寇及来递降表,由中书省记录并送报。打了胜仗,写报捷文书挂在一根杆子上一路宣扬入京(这文书叫”露布“),由兵部抄报捷文书,报送史馆。出征军队回朝以后,由统军将领详细记录陷破城堡、伤杀吏人、掠掳畜产,并报送史馆。

这些是变改音律,新造曲调的记录,由太常寺记录原因来源和音乐歌词报送。

这些是改变州县设置的记录,以及哪里出了孝义道德榜样得到官府旌表了,只要有,就由户部报送。

这些是法令变改和审案新思路的记录,只要有,刑部就报送。这一大堆是农业丰收、歉收、饥荒、水、旱、虫、霜、风、雹、地震、洪灾各种灾害记录,一旦出现这种事,户部和州县详细记录时间地点,以及官府采取的赈贷存恤措施,一起报送。

这些装帧豪华的文书是封王、封国公、给封地、封高官显贵相关的继承事宜,主管的部门司府报送。

这些是京城各部门主管,及外地刺史、都督、护、行军大总管和副总管的授职和去职,连命令文书的内容一起报送,文官由吏部送,武官由兵部送。

这里记录着各地刺史、县令的善施效果口碑,由本州整理,去考核的使臣带回京城报送。

这里写着各色硕学异能、高人逸士、义夫节妇,州县里如果有这种人,要勘察确实,每年记录下来给考核使臣带回京城送史馆。这些是京城各部门主管的死亡记录,由本司记录详细情况报送。刺史、都督、都护,及行军副大总管以下官员死亡,由本州、本军负责报送。这些是公主和百官定谥号、总结一生事迹,在外的王来朝,由宗正寺勘报。

除此之外,如果还有什么事是史官听说了、比较感兴趣、认为可以写进史书里的,还可以向负责部门下公文,要求该部门写详细情况报送。公文下到一个月之内必须报上来。

您还没听完,就已经两腿发软了?这都怪您不学无术,穿越前就没好好读过什么史书,看了两本什么笑侃、什么秘闻、什么真相、什么一本书轻松读完××史就敢穿越。您随手翻开一本您看不起的”官方正史“瞅瞅,除了所谓的帝王将相腹黑阴谋故事以外,哪本不是记载了大量天文五行、地理人口、官职兵制、衣服车马、农业工商、社会经济信息?这些才是史官们平时下功夫最多、最见学问之处。您想想,换一个皇帝修一次实录,换几个皇帝修一次国史,那皇帝不换的时候,史馆还是常设机构,史官就白拿工资吃饭不干活?

您说有些跟人物政事关系不大的材料,可能没多少会涉及”隐太子“”秦王“啥的,用不着改吧?才怪,比如您随手翻一篇报上来的地名改置记录,一看:“晋安,本晋城,武德中避隐太子(建成)名,改今称……”

再翻一篇音乐方面的材料,您赫然发现居然有一支乐舞叫《秦王破阵乐》!“太宗之平刘武周,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而且这曲子在唐朝相当于国歌的地位,耳熟能详人尽皆知,还由玄奘大和尚传到了印度,跟天竺国王探讨谈论过——您说您怎么改?

好吧,总结一下您需要对付的、这些存放在史馆里的文字材料。

首先是最原始的一手材料:起居注、时政记、官府各部门按要求报送的各种记录表章等。

然后是由这些原始一手材料和“一些从民间采集的笔记、碑文、个人著作”综合编撰成的“实录”。

再然后是由“实录”和原始一手材料再加上“一些从民间采集的笔记、碑文、个人著作”综合编撰成的“国史”。

顺便再说句,等唐朝灭亡以后,下个朝代(五代和宋)会再根据“国史”和“实录”和原始一手材料再加上“一些从民间采集的笔记、碑文、个人著作”综合编撰成前朝正史,也就是现代人容易看到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以及《册府元龟》《唐会要》等。所以您别以为唐朝的官方历史都是“唐朝的史官”写的,其实里面有大量内容是后代史官在没有政治压力的环境下,自主辨析选择材料再加上自由心证的结论。当然这些就不是您要操心的事了。

面对汗牛充栋的各种资料,您打算怎么办呢?全部涂改掉是根本不可能的,那干脆破罐子破摔,一条道走到黑?您入宫去跟皇帝咬咬耳朵,鼓动他下定决心,甘冒奇险,然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叫人把一百多卷已经改好的国史偷偷搬到自己家里,随后就在史馆的资料库里放把火……一把大火,无数先人心血焚烧殆尽化灰化烟,真是文化史上的大灾难啊。不过只有涂改过的国史谬种流传,您的任务倒是暂时完成得差不多了。

暂时。

没过几天,又有值班史官来报告:“某大姓世家里有以前抄录的国朝实录,家主自愿捐献给朝廷以恢复……”

您头也不抬地下令:“抄了他家,烧了那些书!谁叫他乱传国史,不自觉跟官方口径保持一致的!”

“某著名文人学者有家传私著,里面提及太宗曾有一兄长……”“抄家!烧书!”

轰轰烈烈的文字狱运动提前一千多年兴起,正折腾得鸡飞狗跳,更多消息来了。

“报——长安城内永和坊东南角有隐太子庙,是太宗时下令设立的,至今享祭不绝,祭祀用歌词还被太常定式,什么‘苍震有位,黄离蔽明。江充祸结,戾据灾成’……”

“拆庙!禁歌!”

“报——登封少林寺内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刊写着太宗平洛阳后对少林寺众僧的封赏表彰,碑头署名为‘太尉尚书令陕东道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世民’……”

“派人去把碑砸碎!把少林和尚们打走!”(等等,少林和尚?)“报——隐太子正妻及女儿贞观以后都以皇亲国戚身份荣养,死后葬坟刻碑叙述其出身婚姻……”“砸碑平坟!”

“报——太宗陛下的昭陵陵园内陪葬着二百多位贞观功臣,其中不少人都曾在隐太子属下为官,还把这经历刻到了墓碑上,比如……魏征魏文贞公……还有不少人曾参与玄武门之变,杀隐太子等,也刻到了碑文里……这些功臣的子孙后代如今仍在朝为官声望隆重……”

“……派人趁夜偷偷去把碑文凿掉!”

“按我大唐葬制,重臣高官死后,除在坟前立墓碑以外,还要刻石为墓志铭,埋入坟内。明公要不要再派盗墓贼,去把二百多位建国功臣的坟墓一一掘开,逐个检查墓志铭上有无犯禁文字?”

“……”

“还有,亲手杀兄这事的细节本来就是太宗陛下自己看过史书后,坚持写入实录的,万一昭陵主墓穴里,太宗遗骸身边亦有文书提及此事……明公要不要连昭陵一起开掘了……”

“……”怎么样,改史这活儿好干吗?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

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岳纯之.唐代官方史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何锡光.唐代史馆的史料来源的常例和别例.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朝定居指南 (00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