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三百四十九章

作品: 我的战友我的妻 |作者:蜀中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09-11 13:35|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00txs.com)

战地医院接到第三战区大本营命令,鉴于过于靠近前沿阵地,要求医院立刻后撤,撤到相对安全的市郊,也即是苏州河内河一带。

战区司令部只考虑到医院地址应该远离战场,那知百密一疏,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苏州河年均流量仅10立方米/秒,旱季则接近于零,低水位时水深2米左右,水性好的人可以轻易泅渡而过。

苏州河(又称吴淞江上海市段)对于上海人而言是一条臭水河,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畜禽污水等长期随意排放,直接导致苏州河河道自净能力不断减退。

苏州河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始建于19世纪末,即沟通当时英美租界的“威尔斯桥”。原先此桥为木结构,20世纪20年代在其侧另建钢结构大桥,即著名的“外白渡桥”。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位于上海城区的苏州河段先后建成了18座大桥。19世纪所建多为木结构,20世纪初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上海近代最早的修造船、面粉、棉纺织、丝织、化工、冶金机械,甚至水电煤器具的加工厂,都陆续出现在苏州河两岸,多达数百家。

淞沪会战爆发后,工厂停工,水电皆无,仅有中国军队驻守。战区参谋部认为苏州河支流众多,桥梁密布,沿岸水域污染严重,日军强渡的可能性不大,这种错误想法为不久以后发生险情埋下伏笔。

日本人在强渡苏州河之前做了艰苦细致的侦查工作,几乎启动了上海所有潜伏特务,绘就无数张草图,包括苏州河水文特征、干流支流状况、流量、流速、区域气候等。

日军上海派遣军根据这些情报,决定对中国军队实施一次“斩首行动”:派遣特战队秘密泅渡苏州河,对国军后方大本营进行突袭,目标直指兵团或集团军最高指挥官。

苏州河流域干旱期为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全年70%左右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中日鏖战之际已经进入9月中旬,雨水日渐稀少,水位开始下降,中国守军对此毫无察觉,但日本人却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

从9月中旬开始,每天都有可疑人员来到苏州河沿岸,在各个流域溜达。他们装束各异,或者是钓闲鱼的市民,或者是捕捞小鱼小虾的渔民,或者是失业找工作的工友,尽管伪装身份不一样,手上都拎着几个瓶瓶罐罐。

中国守军并非没有发现这些蛛丝马迹,也曾反复盘问过,回答均滴水不漏,一直未引起第三战区高层重视。日本人由此认为,中国军方防守松懈,汛期即将结束,待水位下降至两米以下便可发动突袭。

与此同时过于靠前的几所战地医院都接到后撤命令,搬迁到苏州河毗邻市区以内区域,把那些废弃的厂房重新利用起来,恢复水电热能,最短时间内投入使用。

上海工人阶级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尽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严重挫伤了工友们的革命激情,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抗日统一战线感召下,他们义无反顾,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加班加点完成厂房改造任务,为抢救伤病员赢得宝贵时间。

罗大凤作为普通医护人员,有幸经历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地医院大转移,在血与火考验下又一次得到历练。

医院后撤那天,院长单独召见她,要求执行一项特殊任务。罗大凤感到很纳闷:她既无精湛的医术又无扛枪打仗的本领,能干什么呢?

院长没有过多解释,从抽屉里拿出一份过期的《申报》,指着报纸问道:“小罗,你来看,认识这位军人吗?” 罗大凤瞟了一眼,不假思索答道:“鼎鼎有名的张总司令,谁不认识啊?”“没错,他就是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将军,现因病调任第三战区大本营管理部部长。”院长放下报纸说道。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的战友我的妻 (00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