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朱丽叶故居与修道院

作品: 西行随笔 |作者:王学文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10-16 06:48|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00txs.com)

意大利篇

永恒之城——罗马

罗马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也是文艺复兴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更是举世闻名的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拥有骄人的辉煌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艺术宝藏,素有永恒之城、世界之都及世界名城之美称。罗马是意大利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区面积1300平方公里,相当于意大利其他排名前九位城市面积的总和,人口约300万。罗马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台伯河下游景色怡人的丘陵地带,距地中海20公里,又由于罗马建在七个山丘之上,故又有“七丘之城”之称。

母狼育婴

漫步罗马街头,给人以至强至深印象的是,大街小巷有许许多多形神兼备的各类雕塑,可以说,艺术家和罗马人,在用雕塑艺术诠释罗马2700余年的历史,在追忆讴歌先辈的丰功伟绩。

在众多精美雅致的雕塑之中,最引人注目,最能激起人们无限遐思的,首推罗马城标——著名青铜雕塑《母狼育婴》:一只身体修长的母狼,目视前方,竖着两只耳朵,四腿直挺,腹下吊着两排硕大饱满的奶头,两个男孩手舞足蹈,张着小口吮吸着母狼的乳汁……这组雕塑用一凄美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传说,展现了罗马建城的起源。

很早以前,当希腊远征军用“木马计”,攻陷小亚细亚沿岸的特洛伊城之后,这个城的神话英雄埃尼雅士被迫出逃,辗转来到亚平宁半岛,其后裔在拉丁姆密林定居下来,并伐木斩草,建起了阿尔巴龙加城。此后便以此为据点,世代为王,生息繁衍。传到努米托尔时,王位被其胞弟阿木略以极其卑鄙的手段所篡夺。阴险狠毒的阿木略凶残地杀死侄儿,暴虐地迫使努米托尔之女阿·西尔维亚当祭司,并禁止其结婚。后来,阿·西尔维亚梦中与战神马尔斯交和,生下了一对孪生兄弟。阿木略获悉后十分震怒,立即派人把这对婴儿抛入了台伯河。好在天无绝人之“水”,这对婴儿被水浪冲到了岸边,一只“慈悲为怀”的母狼,用其乳汁喂养了这对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后又得牧人夫妻辛勤扶孤,终于成人。这对男孩哥哥名叫罗慕路斯,弟弟名叫瑞莫斯。艰苦备尝、壮怀激烈的二兄弟,指天发誓,必定要报仇雪恨,最终杀死了阿木略,夺取了阿尔巴龙加城及王位,并在他们被弃和获救的地方——台伯河畔筑土为城。然而,不幸的是,患难与共的兄弟,却不能有福同享。不久兄弟失和,相煎太急,罗慕路斯杀死了他的弟弟,又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座新城为罗马。

罗慕路斯便成为罗马“王政时代”的第一王,也是罗马城的开山鼻祖,罗马人有十万个理由,用青铜这不朽的特殊材料,把罗慕路斯定格在罗马的历史舞台上。

罗马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虽然,今天生活在罗马的意大利人,并非古罗马人的嫡传子孙,但是,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罗马文明的真正传人。因此,罗马人十分看重自己的历史,十分珍惜自己的历史。尽管落花流水春去也,风光不再,但是祖上的辉煌、富足,依然显露在罗马人的眼神里,表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上。所以,他们十分重视对古代建筑、历史遗迹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他们一以贯之地保护古城中心和古老建筑。他们曾经称这一区域为历史中心,后来改称为历史城区,其保护面积也由10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他们用立法的方式规定:凡是列入历史城区的建筑——从古罗马时期到20世纪30至40年代的建筑,不能拆除,不能随意改建。这些建筑以不同的面貌和身影,表现了罗马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

罗马不以其大称雄,而是以其沧桑古朴的古城风貌闻名于世。罗马无处不在的历史遗迹,就如同一台大型舞台布景,让人感到是置身于一个轰轰烈烈却又惨烈悲壮的历史剧中。在历史中心,幢幢古老建筑,片片废墟,点点遗迹,所见所闻令人惊叹不已,不由不发思古之幽情。岁月如流,风水轮转,罗马的确是不复昔日的辉煌。然而,你也不得不承认,罗马毕竟是罗马,罗马依然有着不可抗拒的永恒的魅力。

在历史中心,遍地是丰富的文化遗产。仅在帝国大道周围,就坐落着元老院、118~128年哈德良皇帝在位时建成的万神庙、贞女祠、世界八大奇迹的斗兽场等。到处是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雕塑,随处可见融于时空、海市蜃楼般金碧辉煌的宫殿。全城有300余处出自人工又宛若天成的喷泉,它不仅美化了城市,而且在赤日炎炎的盛夏,通过喷泉不断喷水,还可以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特雷威喷泉。

说到喷泉,不能不说到罗马水道。古罗马统治者为了供应城市生活用水,不得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筑水道。水道穿山越岭,遇低洼处筑石砌拱券渡槽,逢山岭则凿石为洞,运用宏大的工程把城外的水引入城市。公元前19年,罗马人修建的又一条输水道,将贞女泉的水引入罗马。后来,教皇克莱孟十二世委派人在水道的终点,依托一幢精美建筑,建设了这座喷泉。喷泉中间是巨大的海神雕像,海神站在一个由几匹海马拉着的大贝壳上,它的旁边是一块巨大的礁石,上面又有几个小海神,在喷泉的半圆形的边上建有几级台阶,人们站在台阶上既可观赏喷泉,也可向池中投币,许下自己美好的心愿。据说,只要许下心愿,是十分灵验的。基于这种传说,很多人向喷泉池中投入一枚硬币,然后双手虔诚合十、双目微闭,口中念念有词,许下自己的心愿,祈求如愿以偿。

全城还有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广场,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最著名的是坐落在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广场的一侧是20世纪初建筑的祖国祭坛。这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筑,主要是纪念为了意大利的统一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献出生命的意大利将士。在祖国祭坛内设有意大利军事博物馆,因这座建筑形状颇似一台旧式打字机,一直被罗马人戏称为“白色打字机”。它虽与周围古朴建筑反差甚大,但它以其宏大的气势、庄重的格调、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游人必去游览观光的胜景。

罗马那一幢幢优美的建筑,一座座精致的喷泉,一个个鲜活的雕刻,一处处宽阔的广场,哪怕是一块块石头,一段段残垣断壁……无不无言地向人们诉说或炫耀着它长时间雄踞欧洲中心以及它的王者之气和富甲天下。

世界天主教中心

诚然,作为世界之都的罗马,的确是异彩纷呈,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那么作为精神之都的罗马又当如何呢?这也是人们颇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这久传不衰的著名诗句,描写的是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后,经魏晋广泛传播,到了南北朝时期,上自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争相拜佛的盛况。无独有偶,当耶稣创立基督教并为之殉难之后的200余年间,西方社会把它当成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对于基督在世代表,必当人人得而诛之,基督教长期在一些国家遭到封杀,罗马曾经就是残酷屠戮基督徒的地方。公元64年,圣彼得就被罗马当局钉死在罗马的小山丘——梵蒂冈。

324年,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正式把基督教列为国教,并好事做到底,慷慨地把“殉道者之坡”,即梵蒂冈御赐给基督教会。教会遵从君士坦丁大帝的旨意,就在圣彼得的陵墓上,建起了基督世界的第一所教堂——圣彼得教堂。

让世俗僧众所始料不及的是,自此之后,在罗马帝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人人争相信教,个个拜倒在基督的脚下,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几乎成了基督的一统天下,罗马城在很长的时期里,也几乎成了世俗官员不能染指,而由教皇主理的城市。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罗马成为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梵蒂冈教皇国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基督徒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地,整个城市弥漫着一种“余烟缭绕袅袅不绝“的宗教氛围。截至20世纪末,整个罗马城共建有各种教堂450余座,修道院300余处。这些千姿百态的教堂、修道院,有的像伟岸的巨人,雄浑高大;有的如淡定的君子,明朗高华;有的似文静的佳人,娇小玲珑;有的若阅历丰富的老者,沧桑古朴。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闻名遐迩的罗马四大教堂——圣彼得教堂、圣约翰教堂、圣玛利亚教堂和圣保罗教堂。除此之外,罗马还有7所天主教大学,每年将一批批神职人员或其他天主教学者,源源不断输送到世界各地。

自4世纪以来,基督徒千方百计,甚至将自己的精神追求物化成一座座**肃穆的教堂,物化成一尊尊精美绝伦的雕塑,物化成一方方异彩纷呈的壁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罗马人为罗马、为意大利、也为全世界留下了无以数计的极其宝贵的文化艺术宝藏。

古罗马文明

罗马从台伯河边的几个小村庄,发展成为控制整个地中海的帝国,这本身就是罗马人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到2世纪时,在欧、亚、非三大洲,共有约5000余万人在罗马帝国的大家庭里过着繁荣安定的生活。后来,罗马帝国分裂了、消亡了。但是,当我们拂去历史的烟尘,就会清晰地看到,罗马帝国不仅给欧洲,也给亚洲、给非洲、给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罗马文明惠及整个人类。

罗马对人类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尤其是在文字、语言、文学、艺术、工程建筑、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更是显著。今天,世界上使用最多最普遍的字母就是罗马人发明的,而英文大写字母与公元前600年罗马人书写的字母相一致。拉丁文则经久不息代代传承,而且传到了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仍有千千万万个人在用拉丁文学习和工作。

罗马人给予世界的又一重要遗产就是整套法典和法律制度。罗马人的法治思想,集中体现在公元前450年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尤为可贵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代,立法实行两院制,先由平民会议通过,经元老院批准,再以元老院和人民的名义颁发。罗马人创立的立法程序,即使是在2000余年之后,依然是世界上每一部宪法制定的模式。美国的开国元勋创建资产阶级民主政府,就是以罗马共和国为典范,规定所有法律须经两个立法机构通过,方可颁行实施。

罗马人对建筑十分偏爱,他们追求建筑的实用、坚固、悦人。罗马人的大圆顶建筑宏伟壮观,给人以美感,对后世的圆顶建筑影响极大。罗马人十分重视城市规划,重视街巷建筑物的合理布局,重视公共设施如广场、喷泉的建设。然而罗马人对建筑的最大贡献就是“黏浆”——最早的“混凝土”的研制、发明和应用,由此带来了建筑业的革命性变化,使大跨度建筑,大圆顶、大拱门的建设成为现实可能。

罗马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扮演过决定性的角色,并因此引起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各个国家、各种宗教、各个民族的兴趣和赞赏。因为,罗马毕竟是一个无边帝国兴旺昌盛的首都,在它的城内聚集了整个古代西方世界的艺术和文化,它虽曾遭受过野蛮人的劫掠,之后却又因是基督在世代表的殉难之地,而一跃成为基督教的精神之都。经过2000余年历史的洗礼,罗马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盖世无双的古代百科全书式博物馆。

罗马威尼斯广场

穿行在罗马的大街小巷,就像是在阅读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其内容博大精深;就像是在品尝一杯千年佳酿,其味醇厚绵长。罗马就像一个巨大的、无法抗拒的磁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艺术家、考古专家和善男信女,每年从四面八方涌向罗马的观光者已达数千万之众。

君士坦丁凯旋门

古罗马帝国前期是一个锐意进取的国家,它的文治武功可圈可点、彪炳史册;它是一个极富创造精神的国家,在许许多多方面都有独到的建树,就连独特的纪念战争功绩的建筑形式——凯旋门,也是由罗马人首创并影响了从欧洲到亚洲的许多国家。

据说在罗马时期,曾先后建筑过20多个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凯旋门,目前在罗马存世的仅有3座。建筑时间最早的首推蒂托凯旋门,它坐落在一条贯穿整个古罗马市场,名为圣路的道路最高处。这座凯旋门体积不大,只有一个拱门。它是为纪念蒂托于70年东征耶路撒冷,残酷镇压犹太人起义而建造的。

蒂托子承父业,秉承其父韦斯巴芗皇帝旨意,发动了大规模的东征,他一举占领了耶路撒冷,并把这座圣城夷为平地。他还残酷地屠杀了数10万犹太人。65年后,犹太民族再次遭到罗马帝国的镇压、屠杀,迫使劫后余生的犹太民族背井离乡,从此开始了居无定所,绵延1000余年的漂泊生涯。因此,在犹太人眼里,蒂托是一个天杀星,理应受到诅咒,理应下地狱。可是蒂托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为罗马人留下了众多传世之作,深受罗马人嘉许,这也许是蒂托凯旋门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另一座凯旋门就是坐落在古罗马市场上的塞维鲁凯旋门。这位古罗马的赵匡辄——塞维鲁在做伊利里亚行省总督时,于193年,被部下拥立而黄袍加身,做了罗马帝国皇帝。他在掌握了最高统治权之后,个个击破,消灭异己,在稳定罗马之后,发动了东征之战,取得了征服安息,扫荡两河流域的赫赫战功。为了纪念这次军事征战的胜利,塞维鲁下令于203年建造了这座凯旋门,世称塞维鲁凯旋门。这是一座有三个高大拱门的凯旋门,在凯旋门的上面以浅浮雕的形式,艺术地再现并颂扬了这次战争的巨大胜利。

尽管这两座凯旋门建筑年代久远,堪称凯旋门之鼻祖,其文物价值,其建筑艺术价值都不容忽视。但是,这两座凯旋门无论是建筑的规模、建筑的历史影响、建筑的知名度,还是建造的决策者,均难与略迟于前两座凯旋门的君士坦丁凯旋门和君士坦丁大帝相提并论。

君士坦丁行伍出身,早年随父转战高卢、不列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表现出非凡的胆识、谋略和军事才能。306年,其父亡,被部属拥立为罗马皇帝。在以后的岁月里,君士坦丁以铁的手腕陆续击败帝位竞争者。在稳定了最高统治权力之后,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与李锡尼共同发布了《米兰敕令》,亦称《宽容敕令》,承认了历经磨难的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从此结束了对基督徒的血腥迫害。君士坦丁大帝成为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他的这一大气魄、大手笔,使罗马帝国乃至基督教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罗马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基督教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此,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工具,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君士坦丁凯旋门

如同在政治上的建树一样,他在军事上也有惊世骇俗的重大建树,他一生驰骋欧洲,打过许多漂亮的仗。其中,颇值当时人们重视的一次战事是密维尔桥畔之战。312年,君士坦丁大帝在罗马城郊的密维尔桥畔,亲自统率并指挥千军万马与劲敌马克森提展开决战,最后战胜并消灭了敌人。为了纪念这次重大战事,帝国元老院和罗马民众倡导建一座凯旋门,这一倡议得到了君士坦丁的首肯,并在大战之地密维尔桥畔、斗兽场之侧,建起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君士坦丁凯旋门。这是一座有三个高大拱门的凯旋门,它高21米,宽25米,以哥林多石柱作为框饰,拱门上的许多浅浮雕和装饰物都是从其他建筑物上拆卸来的,其中框中顶端八个野蛮的达齐人雕像、大拱门的边饰是从图拉真广场上搬来,有几组描写狩猎和祭祀场面的巨大圆形徽章是2世纪的遗物,有些是取自哈德良时期建筑上的小圆盾。

这座丰碑,充分显示了4世纪古罗马帝国艺术、文化的繁荣。这也是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凯旋门,它依然显得苍劲、古朴、壮美,虽历1600余年,而雄风仍不减当年。尤其是它的雄姿被许多国家所仿效,其中,最成功的典范,首推巴黎凯旋门了。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古罗马斗兽场

在罗马灿若群星的古建筑中,最引人注目、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那座垂垂近两千岁,至今依然呈“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恢宏气势的古罗马斗兽场,亦称科罗西姆大斗兽场或罗马圆形大剧场。它是古罗马最大的角斗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因此,它不仅是意大利也是世界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弥足珍贵,备受世人珍爱。

宝贵的古建筑遗产

公元72年,古罗马皇帝韦斯巴芗和其子蒂托,为了纪念战胜犹太人,征服耶路撒冷的军事胜利,决定建造一座大型剧场。为此,建筑师们把建造剧场的位置选择在尼禄湖湖床上。他们驱使4万名犹太战俘,历时八个春秋,终于在80年建成了这座亘古未有之巨型建筑。斗兽场呈平面椭圆形,长径约183米,短径约156米,仅建筑占地达2万余平方米。高大宽厚的围墙上下四层,外墙高48.5米,上面三层,均为用券拱支撑的券廊,每层有80座高大券拱环列围墙周匝。下层开有80座拱门,观众可以从四面八方进入宽阔的场地就近入座,既便于观众寻找自己的座位,也有利于在紧急情况下向四面疏散观众。斗兽场四周为阶梯式看台,中心为舞台,舞台周长达524米。

为建筑这一庞然大物,古罗马人开挖地基深达12米,再用被称为“黏浆”的材料浇铸,使斗兽场基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尽管斗兽场建在湖床的软基之上,它也十分稳固,即使地震、狂风骤雨也奈何它不得,因为它受力均匀,能有效缓冲地壳的震荡,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叶扁舟整体波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黏浆”,是一种用火山灰岩、石灰和水拌成的石浆,再加入碎石或破砖,经自然凝固之后十分坚固,而且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的颜色,增添了色彩的丰富性。这就是由聪明的古罗马人发明的最早的混凝土,有了这种建筑粘和材料,古罗马人建筑大跨度的教堂、宫殿、大拱门、大圆顶就成为可能,从而成为古代西方世界一种建筑时尚,这才为后人留下了洋洋洒洒的、宝贵的古建筑遗产。

这座宏伟建筑的外墙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砌筑,其中仅石柱、拱门、看台就用了10万立方米大理石。还有3000吨铁浆,数以万计的山岩黏土红砖,其用材之巨可想而知了。我想,且不说1900多年以前,古罗马人是怎样历尽千难万险、艰苦备尝地建设了这斗兽场,就是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达的今天,要建造如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传世之作,亦非一件容易之事。

奴隶主残暴腐朽生活的历史见证

斗兽场四周是可容纳5万名观众的阶梯式看台,看台按尊卑贵贱三六九等划分:皇帝、高级官员、神职人员、女祭司在第一圈,贵族、中下级官员在第二圈,罗马公民在第三圈,其他人则在第四圈。现在,斗兽场的木制地板早已荡然无存了,人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地下一道道沟槽,那里便是角斗士栖身的地方,也是关押猛兽的地方,还是办公和存放器械杂物的场所。斗兽场一般在夏季使用,为了使达官贵人免遭日晒雨淋,他们还设置了一张中间开孔的巨大的帆布遮阳伞,必要时可以拉开遮住剧场。真可谓匠心独运,考虑周详了。

公元80年,斗兽场告竣,为了庆祝世界上最大的竞技场——科罗西姆大斗兽场落成,刚刚登基的罗马皇帝蒂托下令,举行了百天盛大演出活动。由3000名奴隶、战俘、罪犯、受迫害的基督徒组成的角斗士,与5000只猛狮、威虎搏斗厮杀。惨无人道的表演,其结果是使许许多多的奴隶角斗士或惨遭杀戮,或在野兽的獠牙利爪下丢失了宝贵的生命,斗兽场一时变成了血流成河的大屠场。249年,罗马举行庆祝建城1000周年华诞,在斗兽场又举行了大型竞技活动,斗兽场座无虚席、人满为患。统治者又驱使200名士兵,与52头大象、60只雄狮、10只猛虎、6匹河马、40匹野马、10只豺狼厮杀搏斗。一边是刀光剑影、怒号悲鸣、血肉模糊,一边是纵酒狂欢、喝彩取乐、拍手叫好。真是文明与野蛮、人性与兽性纵横交织,演绎得淋漓尽致。

古罗马斗兽场

除血腥的人兽角斗之外,这里还进行水战表演。首先,罗马人在庞大的剧场底部注满水后,进行水战表演,表演结束,再把水抽干。由于这样循环往复,实在费时费力太麻烦,于是他们又在附近挖了一口池塘,专门用于水战表演。尽管如此,极尽纵欲享乐之能事的罗马统治者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花样翻新,还经常在竞技场内,在庞大的乐队伴奏下,举行大型**或半裸的美女表演,以及**裸的性表演,这种骄奢淫逸、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不可避免地导致罗马帝国日后的分裂与最终消亡。

历史是一面镜子

据介绍,最后一次斗兽活动举行于404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斗兽场逐渐被弃置不用。随着岁月的流逝,后来人们忽略了它的存在,更忽视了它的价值,以至于在中世纪,斗兽场一度被改为城堡。文艺复兴时期,斗兽场和古罗马市场等古建筑一样,被教会和贵族当作采石场,竟然竞相采挖斗兽场外墙的大理石石块,去建筑新的宫殿或教堂,人们先后采挖了100余年,斗兽场几乎失去了大半个身躯。后来,随着科学的普及和文明的演化,人们渐渐认识到了斗兽场等古建筑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教皇才下令严加保护,并小心翼翼地整修了残余部分,这才让后人能够一睹其宏伟的雄姿,了解到曾经在这里上演的那一幕幕惨烈的、血腥的、惊心动魄的人间悲剧。

罗马斗兽场是奴隶创造的一座历史丰碑,它历经近2000年酷暑寒冬和风风雨雨,目睹了罗马的时势变迁,见证了古罗马帝国曾经有过的辉煌和灿烂的文化。然而,当我深怀虔敬之意,注视这历经千年的残垣断壁、阴暗幽深的石券拱门、砖石朽木的层层看台、瓦砾满地的斑驳舞台的时候,我似乎感受到了人的灵魂真的不死,似乎听到了奴隶角斗士发出的不平之鸣,怨悱之声。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向世人发出无尽的哀怨和反抗的呐喊;我也似乎看到了每一块石头,都是一具具骨肉剥离的骷髅,都淅淅沥沥滴着奴隶的鲜血;每一个拱券内都蜷缩着瑟瑟发抖的无数冤魂屈鬼……

然而,历史毕竟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当年残害奴隶、战俘、基督徒的帝王将相和奴隶主贵族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一切野蛮、愚昧、不人道的东西,都必将被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碾得粉碎!而罗马斗兽场作为奴隶创造的一座历史丰碑,历史的一面镜子,将永远展示在世人面前,给人以一种无以替代的、巨大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条条大路通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古语不仅在欧洲、亚洲,甚至在全世界流传了千百年之久。耳闻此语,不禁对罗马这座遥远而朦胧神秘的古城,平添了几分好奇与神往。这次有幸亲临罗马,激动之余,脑际中一直萦绕着这句人人皆知的古语,总想看个明白、探个究竟。

罗马的城是古罗马路的心脏

其实,罗马的路与罗马的城是密不可分的,罗马的路是罗马的城的通道,罗马的城是罗马的路的心脏或神经中枢。在罗马,我们看到在鳞次栉比的建筑物的夹缝中,在大道一侧或大道穿越的地方,甚至在河岸的近旁依然有断断续续的古城墙。这些古城墙虽肢体残缺,肌肤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皱褶,但它依旧以其铮铮铁骨雄峙在那里,向过往客商行旅骄傲地昭示着它曾经有过的异乎寻常的峥嵘岁月和它那永远也难以磨灭的辉煌。实际上,它的的确确是一位让罗马人十分尊崇的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老人,是罗马人百般呵护、久经风霜、身残志坚的老人,由此,也折射出了罗马人那令人称道的历史观以及文物保护的意识。

因此使我联想到,中国在20个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的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不和谐的杂音。当时有一伙自由主义人士,他们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态度,在否定中国古代文明的同时,把中国的国粹长城乃至古城墙也统统给否定了。这种行为如果不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也反映出这些自由主义人士唯物史观的缺失。其实,长城也好,古城墙也罢,不独中国特有,在英国就有座哈德良长城,其规模绝不可与中国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相比,但论起它在军事上的作用,却是相同的。它如同中国的万里长城,曾经有效地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入侵一样,也十分有效地防止了北方凯尔特人对罗马人占领下的英格兰的侵扰。

而在我们脚下罗马的奥勒利安城墙,则是一座欧洲最古老的城墙之一。它是由罗马皇帝奥勒利安为抵御异族侵略,下令于272年修建的。整个城墙周长达19公里,城墙之上共筑有300座城楼,2000个瞭望孔,14座城门。其城规模之大,其墙之坚固,其设施之完备,不仅在西方,就是在东方也并不多见。一条条大道就是从这14座城门伸向亚平宁半岛,伸向欧洲,甚至伸向西亚、北非。或者说四面八方的大道,只有穿过这14座城门,才可进入罗马帝国的都城罗马。那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古语正是源于此。然而,透过这句流传千载的古语,似乎还可以隐隐约约解读出罗马城唯此为大;古罗马人,尤其是古罗马统治者唯我独尊的思想。

以罗马城为中枢的公路网络

当罗马帝国如日中天,处于鼎盛时期,它统治的触角伸向了欧洲以及欧洲周边地区。为了强化统治,便于军队、物资的运输,信息的传递,他们决定修筑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公路网络。罗马人的秉性是: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好。他们办事认真,均有一定章法,且处处表现出其大气的风格,这在其修筑的庞大公路系统即可窥见一斑了。

建于公元前312年的亚壁古道,全长逾410公里。这条大道把罗马和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殖民地连接了起来。这虽是罗马最著名的大道,但与其后来修建的罗马直达公路相比又略逊一筹了。连接罗马和西班牙的图密善大道,连接罗马和拜占庭(今***堡)的埃那歇大道(这条大道朝东延伸,穿过今土耳其,再向南经过贝鲁特,继续延伸一直修到叙利亚都城大马士革),这些大道都比亚壁古道长得多,在运输、军事、行政方面的作用也重要得多。以后随着罗马向意大利境外的军事扩张,在各行省也广泛修筑了大量道路,并使之与罗马相沟通。

罗马不仅修筑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洲际公路系统,而且修路的技术在当时也很先进,对以后的道路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的公路,路基经过数次碾压处理,形成三层坚固稳定的结构,然后在上面铺上碎石子。路面由中线向两边倾斜,便于雨水向两侧流走。罗马人早就懂得设置路标和里程碑,他们每隔1罗马里(1公里多),竖一座里程碑或一座路标,标示到下一城市的距离以及筑路军队的番号等。他们还在道路上设置驿站,配备驿马,以此传递情报,相互联络,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巩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道路对各地人民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当今之世意大利公路交通依然发达

悠悠两千余载,近代意大利依然承袭古罗马重视交通建设的传统,大力发展现代交通,尤其是公路交通。尽管意大利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但它的公路建设在世界上仍然走在前列,仅在20余万平方公里的亚平宁半岛就建设了近7000公里的高速公路。我们到达米兰之后,已近子时,是住?还是连夜赶往比耶拉?正在我们犹豫不决之时,米兰机场的出租车司机主动上前与我们搭话,当得知我们是要去比耶拉同几家企业谈生意时,他们鼓动我们为避免麻烦,还是连夜赶往比耶拉为好,我们被司机们的真诚所打动,决定星夜兼程赶路。说时迟,那时快,转眼之间两辆“大奔驰”停在我们面前。没等我们坐稳,司机便启动汽车,左转右旋走上了去比耶拉的高速公路。这时两辆大奔如离弦之箭,飞驰电掣般使命狂奔。我们本就疑惧参半的心更是紧紧缩到了一起,一看里程表,时速居然达到180公里,我们一再提醒司机开慢点,注意安全,但司机依然我行我素。我们在心里暗暗嘀咕,怀疑是不是上了黑手党的“贼船”?要把我们一行劫持到什么魔窟里去?在那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任人“摆布”的危险旅程上,暗自祈求平安吉祥的时刻。那驾车的“黑手党”终于通过翻译告诉我们,前面就到比耶拉,随即车速也缓缓下降,终于停在了一家宾馆的停车场上。这时我们紧绷的心才松了下来,回过神来,我们不得不叹服意大利高速公路的平坦通畅和快捷,更不得不叹服出租车司机娴熟高超的驾驶技术。

在意大利,我们乘坐汽车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走过了不少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总体印象是:意大利横平竖直、经纬相交的公路交通如同意大利的经济一样的高度发达,一样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然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意大利首都罗马城的道路状况怎样?交通是否畅通?这也成为我们此行对最后一个目的地,诸多关心话题之中的一个最主要的话题。

罗马城市交通基本畅通

罗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座具有2000余年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就城市道路而言,罗马也有诸如帝国大道和协和大道这样宽阔顺直的现代化大道,但屈指可数,堪称凤毛麟角。市区的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古城区,密密匝匝皆是古老建筑,这里几乎没有宽广笔直的马路,多数是仅可艰难会车的街道,或由石板铺地只可单行的陋巷。“七丘之城”的罗马,城区面积达1300余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汽车拥有量最高达240余万辆,每万人拥有汽车达8900辆之多,几乎到了“车满为患”的程度。据我们观察,由于街道狭窄,罗马也时有堵车现象发生。可通常情况下,汽车都各行其道,鱼贯而行,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基本上是安全畅通的。

尽管如此,就在我们结束考察,将要乘机回国的时候,接待方提醒我们,为了防止堵车误机,必须提前三个小时送我们去机场。后来,由于我们去机场的路上一路顺风,我们竟然提前两个小时到达。为了打发多余的时间,我们同接待人员谈起了罗马的交通。据他们介绍,近年来,罗马的交通条件逐步改善,交通秩序日渐好转。特别是1999年,罗马市政府制定了一项城市交通管理措施,将公共交通、行车路线、停车场与治理环境污染列入整治的内容。市政当局因地制宜地将市区分为四个不同的交通管理区,根据各区不同情况,分区施策。对街道最狭窄的古城区实行交通管制,只允许领取古城区通行证的车辆通行。为此,市政当局设置了电脑监控中心,在街道出入口安装了自动摄像机,拍摄内容即刻传输监控中心。这一措施有效减少了市中心的汽车流量。在控制小轿车流量的同时,他们还加大公交车辆投运数量和运营能力,在主要街道开辟了公交车专用线路,确保公交车辆通畅、快捷、安全、方便。除此之外,继续使用已经运营百年有余的有轨电车,经过改造的有轨电车充分显示了运量大,噪音小,无污染,安全、平稳的优点,在缓解交通拥挤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市内的公共汽车大多是“三无”公共交通,即无人售票、无人检查、无人监视。购票十分方便,在一般宾馆或商店均可随时随地买上公交车票,上车后将车票插入自动检票机,打印上时间、车次。将要到站时,乘客按铃示意到站下车,司机到站停车,乘客下车、票即作废。公交车在司机驾驶座旁或工作平台上,装有一台小型显示屏,司机可以监控车门。但是,据我们观察,设此装置似乎多余。因为,从来没有一人无票乘车,或恶意逃票。在罗马人的意识里,购票乘车天经地义。人的素质,社会的文明程度已经达到了自尊、自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程度,何苦为区区一纸车票,几个里拉(意大利货币)而失去个人的体面和尊严。

在罗马不仅需要解决汽车“行”的问题,而且也要合理布局,修建新的停车场,努力解决汽车“停”的问题。罗马市政当局根据汽车分布和流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交通交汇区、商业密集区、住宅区、公交车站、政府机关等公共场所修建了一些新的停车场,既便于市民停车,出行、办事、购物,也便于转乘公交汽车,减少私车开行,有效缓解了交通。

市区内的停车场分别用蓝、白、黄三种颜色标识不同停车位的使用对象。其中,蓝色线条标示的车位,是要缴纳停车费的公共停车位;白色线条标示的车位,是免费公共停车位;而黄线条标示的车位,是为残疾人汽车、警务用车、外交等特种用车专用停车位。

“海的新娘”——威尼斯

早在中学时期,就从历史教科书中知道了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以及他的故乡威尼斯,只是想象中的威尼斯遥远、神秘罢了。我颇喜欢世界文学,从而“结识”了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感知了他们所活动的这个商业王国。朦朦胧胧中的威尼斯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着我。终于有一天,随着火车汽笛一声低沉的鸣叫,我的双脚实实在在地踏上了威尼斯土地。一睹威尼斯芳容的急切心情,催动双脚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出圣露琪亚火车站,映入眼帘的是红日、蓝天、碧水、绿树和红色的建筑,脑海中凸现出的第一印象,那就是威尼斯是一个水乡泽国,整个城市都建在海上。或者说,整个城市都浸泡在湛蓝的海水之中。一座座宫殿、教堂、商店、住宅乃至所有的建筑物,都建在一个个小岛之上,威尼斯人世代过着“水陆两栖”式的生活。威尼斯果然名不虚传,是世界上举世无双、独具个性的美丽的城市。

“举世罕见的奇城”

威尼斯是亚得里亚海西北岸重要港口,意大利东北部重要城市,它还是威内托大区的首府。威尼斯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面上的一朵睡莲,唯西北角有一道4公里长堤与大陆相连,沟通了威尼斯与亚平宁半岛乃至欧亚大陆的陆路联系。威尼斯陆地面积约6.9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约40余万。整个城市建于离大陆4公里的浅水滩上,共由188个岛屿组成,177条长短、宽窄、深浅各异的河道构成了城市的大街小巷,一条长4公里的大运河将威尼斯的6个区连成一体。因此在威尼斯,河流就是道路,河流也是街道。威尼斯开门见水,出门乘舟,以舟代车,以船代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城市,甚至连人力车也没有。客船就是公共汽车,小汽艇就是出租车,那怪模怪样、摇摇摆摆的“贡多拉”大概就是这个城市里的自行车了吧。

“贡多拉”是威尼斯特有的小船,细长平底,两头尖翘,通体乌黑发亮,单浆划行,东摇西摆,但它却见证了威尼斯的荣辱兴衰。据说这种形似独木舟的小船最早出现在7世纪,当时几乎家家备有这种简易的小舟,一是可以在河湖港汊和浅海捕鱼捉虾,二是方便出行。当时的“贡多拉”按照主人的喜好制作、油漆,不拘一格、异彩纷呈。1562年,为了纪念一次大瘟疫,威尼斯政府颁发了一道法令,所有“贡多拉”必须用8种不同木材制作,且均须涂上黑漆。贡多拉最多时达1万余只,现在只有500余只。而船夫一律全身素白,宽袖肥裤,腰系红带。黑、白、红,强烈的色彩反差,格外引人注目。船夫不仅待人豪爽热情,而且艺高、胆大、技术娴熟,他们顺水推舟,逆流行船无不得心应手。

在这座城市里,其他城市都有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这里绝对没有;而在这座城市里特有的,在其他城市里则绝对没有,比如威尼斯随处可见的木桩——这一根根、一簇簇木桩构成了一道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在威尼斯的房前、楼后、河道两侧排列着数不清的、染有各种颜色的木桩。它不是像我们国内,用来加固沟河边坡,而是专门用来固定舟船、快艇等水上工具的。船主弃舟登岸,只需把船系于木桩之上,便无漂泊遗失之虞。停泊于河道内的一只只小船,就像罗马街道上停放的一辆辆小车,整齐有序、蔚为壮观。

这些木桩所染的颜色则是一种重要标志。其中,红白相间颜色的木桩,是表示公有;蓝白相间颜色的木桩,是表示私有。了解这一标志,就可以根据标识判别木桩所对应的建筑物,以及系于木桩上船只的所有关系了。在木桩与木桩之间的楼房门口台阶伸入水中,任凭潮涨潮落,人们皆可沿着台阶乘公共船只,邻居船只,或自备船只出入。

威尼斯这海的新娘,为大海所深情地拥抱、亲吻。这一城水影、满目波光,既有着融融丽日的关爱,也不乏蒙蒙细雨的眷顾,为风雅富贵之花提供了条件。她幽静恬淡、和谐美妙,真是地上天堂,水中日月。威尼斯人在经商、工作之余的闲适生活,有着神仙骚客般的逍遥与快怡。闲暇时,泡一杯浓香的咖啡,临窗而坐,一边品尝苦涩的味道,一边观大海之浩瀚,看浪遏飞舟,听海鸥水鸟啁啁啾啾……夜幕降临、灯火阑珊,金发女郎轻启琴盖,舞动玉指,琴键那悠扬美妙的乐章伴随着滚滚波涛,挥洒出一曲雄浑的交响曲。习惯于夜生活的人们,或涌入水上酒吧,或进入夜总会。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也按捺不住亢奋的心情,租乘艘轻舟浪迹水上,斟一杯美酒,举杯邀月,仰望空中一轮明月,正大光明,光芒四射;俯视水中之月,若明若暗、或圆或扁全无定形。那岛上的万家灯火,倒映水中,又与水中之月形成众星捧月之势……一阵微风吹来,海腥的风与醇香的酒,不由让人陶醉了几分,几把他乡作故乡。

威尼斯的软水温山,是威尼斯精雅文化的摇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浩浩渺渺的水既优化了环境,也优化了人的心态,产生了丰厚的文化内涵,繁荣了一方经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威尼斯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就独树一帜,不仅对西方画坛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也对文艺复兴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120座教堂,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上帝的声音;64座修道院,又使多少善男信女在精神上修成正果;40余座宫廷依然清晰地折射出威尼斯曾经所拥有的富足与辉煌;120座钟楼,时时敲响催人奋进的钟声。威尼斯人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也把目光盯向了世界也包括了东方世界。威尼斯最高学府——威尼斯大学和奇尼基金会是威尼斯研究东方艺术的主要学府和机构,意大利研究东方文化的中心也设在威尼斯。威尼斯还拥有40多座博物馆和众多文化设施,特别是世界一流的歌剧院——凤凰歌剧院,还有宽阔的海滨浴场等。威尼斯在继承弘扬中发展,在兼容并蓄中提高,从历史到现实,从时间到空间,无不显示出威尼斯的超凡脱俗、与众不同。无怪乎歌德和拜伦都曾对威尼斯赞扬有加,就连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也深为威尼斯的奇特与景致而惊叹,称之为“举世罕见的奇城”。

水城

世间万物,无非五行,而五行之中,水居首位。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文化也就干涸了。在这独一无二的水乡泽国里,威尼斯在水里活了1000余年,千余年来,隐逸文人、精雅文化与水产生了割舍不断的必然联系。湛蓝的海水把整个城市分割成条条块块,条条是水,块块是楼,真所谓“处处街巷绕绿水,家家都在图画中”。沟通整个城市与外部世界的是千千万万大小船只、汽艇和“贡多拉”,还有400余座桥梁。无论任何人——上自国王、市长,下至黎民百姓,出行只可安步当车,或者以舟代车。

威尼斯的河道龙行蛇匐,纵横交错,毫无规矩,它像一张巨大的蛛网把整个城市连成一座难辨东西的水上迷宫。大运河是一条长约4公里、纵贯威尼斯城的黄金水道,它将圣露琪亚火车站和圣马可广场连接起来。大运河水深约5米,平均宽度为50米。在大运河的起点——火车站前的河面上,密密匝匝停满了游艇、摩托艇、小船和“贡多拉”,如同其他城市火车站广场停满接送客人的大小客车一样,它们也在翘首等待客人的光临。

我们信步走上一只游艇,少顷,游艇便载着游客顺着“睡美人”般呈“S”形曲线的大运河款款而行。在碧波荡漾的运河中千帆竞发,各式船只来往穿梭,快似矫燕的摩托艇如离弦之箭,飞驰在水面之上。飞扬的水花如喷泉四射,艇后留下长长的波纹。艇上之人不时发出惊恐的尖叫,但驾驶人员依然“一意孤行”,就像都市中的“的士”左冲右突,险象环生。而黑里透亮的“贡多拉”则摇头晃脑、慢条斯理缓缓而行,就像穿行在陋巷中的黄包车,看起来有几分艰难跋涉。

大运河两岸鳞次栉比的古旧建筑,虽然有的已是斑斑驳驳,呈龙钟老态,但无论是九重宫阙、花园豪宅,还是小家碧玉,大多保持着中世纪的风貌。透过沧桑,依然清晰可见其万方仪态、争鸣风格、铮铮钢骨和雍容风韵。这里坐落着无数风格迥异的宫殿,如裴撒罗宫殿、罗雷丹宫殿、法塞提宫殿以及大宫殿等等,但最为著名的当数金殿。这座建于15世纪的哥特式典雅建筑,其正面全部用优质白色大理石装饰,窗棂上交错的拱梁和清峻的城堞,使其外观更加优美庄重,且历久弥新。

在大运河的尽头,坐落着一座雍容大度的健康圣母教堂。这座教堂是威尼斯共和国元老院,为感激圣母曾在一次危及威尼斯市民的大瘟疫中,显圣拯救万民,普度众生的恩典,而于1630年兴建的。这座宏伟的圣殿呈八角形,有两座圆顶,正面面对大运河,宛若我们中国的镇河塔,恰与大运河入口处的赤脚教堂两相呼应,庇护着这千年古城。

游艇行至大运河尽头,便进入了大海怀抱下的泻湖,视野豁然开朗。蔚蓝的海水与蓝宝石一样的天空,在天的尽头融为一体,几朵白云也被它们渐渐吞没,孤帆远影慢慢化成了一只黑点,海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

桥城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威尼斯不仅开门见水,而且开门见桥。正所谓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那架于河道之上大大小小401座各式桥梁,把各个岛屿乃至整个城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把威尼斯与亚平宁半岛连成一体。那古老的、现代的、厚重的、轻巧的桥,既有石的韵味,又有水的灵气,不仅活灵活现勾画出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而且千百年以来,随着桥的建筑,每一座桥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更蕴含了浓重的文学色彩。

在威尼斯桥梁家族中,首推位于“欧洲的华尔街”的里亚得区的里亚得桥。这桥建于1580~1592年,原是木质结构,后来改用大理石建造。这桥雄踞大运河之上,桥的两端顶靠在12000根地桩上,桥长24米,宽20米,距水面高8米,桥上可供行人通行,桥下可供大型游船及其他船艇航行。这桥构思奇特,造型别致,一座大型单拱桥上面又建有13个拱孔,既美观大方,又减轻了桥的重量,若遇特大洪水,则可分洪。桥上为长廊式建筑,共建有24个彩绘店铺,内设商店、餐饮小吃店,好一派勾栏瓦肆,画舫笙歌、热闹非凡的市井气象。这桥除了具有通行的用途之外,还兼有遮风挡雨、购物饮食、休憩观光的功能。酒足饭饱、小憩片刻,兴致所至,通过桥中间的两个大拱门,登上桥的两层,便可凭栏眺望运河两岸旖旎风光,感受这由拱桥而形成的“石桥街”上人来人往、买东卖西的独特景观。里亚得桥是威尼斯的骄子,威尼斯的象征,就连当年十字军东征的“誓师大会”也在此桥举行,其在威尼斯人心中的地位由此可窥一斑了。

里亚得桥固然俊俏飘逸、独具特色,但颇具苍凉色彩的叹息桥也别有一番韵味,也是游人经常涉足之处。

靠近圣马可广场,有座凌空架设的小桥——叹息桥。这小桥一头通向富丽堂皇的总督府,一端连着15世纪修建的阴森恐怖的监狱。它好似横亘于阴阳两界的奈何桥,总不免给人以苍凉,甚至不寒而栗的感觉。叹息桥建于1600年,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全封闭的石桥,桥面不大,但显得朴实厚道。由于这桥所处的位置和特殊的作用,随着岁月流转,便演绎出了许多凄美的故事和传说,其中有一则传说颇具浪漫色彩。每当圣马可教堂附近的巴西尼加钟楼的钟声响起的刹那间,甜蜜的恋人乘坐“贡多拉”通过叹息桥,此时一个甜甜的吻,即可让这对恋人琴瑟和谐、白头偕老。这大约是由于人们感到叹息桥太多灰暗和凄婉的色彩,而赋予它新的喜剧意境。

其实,叹息桥在很早以前,一直是死囚押赴刑场,或囚犯走进监狱的必经之路。恰如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望乡台或奈何桥。将死之人站在望乡台上,肝肠寸断地回望生于斯、养于斯的故乡,与相濡以沫的亲人作生死诀别,从此一去不复返、凄惨悲苦的情景。据说,由于当时威尼斯共和国刑法严酷,法官理案残酷无情,囚犯一旦踏上此桥,轻则失去自由,重则失去生命。其时,对生的渴望,对亲人的眷恋,对今生来世的思索,不免自怜自哀,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而桥下过往的船夫乘客,常常听到桥上囚犯发出的悲凉凄苦的叹息声而为此桥取此“雅名”。当我们站立桥头,所感受到的依然是那样的凄凉,情不自禁地生发出莫名其妙的联想,自然而然地发出轻轻的叹息声。总之,叹息桥上必然闻到叹息声。正如英国诗人拜伦赋诗赞道:“叹息桥如波浪起伏,像中了魔法师的法术一样。”

威尼斯是一座水城,同样又是一座桥城,那千姿百态的桥,斑驳却不失铿锵,精巧却不失伟岸,参差却不失娟秀。桥是历史的风帆,桥是丹青的插图,桥是威尼斯的一曲千古绝唱,足以使它在经济社会的演进中永远立于不朽。

教堂之城

如同对经商那样执着和痴迷一样,威尼斯人对宗教也是十分的虔诚和狂热。在区区不足7平方公里的小城之中,竟然有120余座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文艺复兴式的教堂,还有64座男女修道院。这些宗教殿堂风格迥异、造型奇特、古朴典雅,活像一个个绝色美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是美轮美奂的,都是沧桑迭代的伟大创造。在威尼斯教堂家族之中,无论从教堂所在的位置,教堂建筑艺术价值,还是教堂的宗教地位,首屈一指的当数圣马可教堂。

圣马可教堂起初只是威尼斯共和国总督的私人祈祷室。而圣马克是耶稣的重要门徒之一,《圣经·马可福音》为其所作,其宗教地位之显赫足令教徒崇敬有加。后来人们便把这祈祷室称作圣马可教堂或圣马可大殿。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幸的是,一把无名之火把威尼斯人心目中的圣殿化作灰烬。

威尼斯人决心重建一所新的教堂。1063年,新教堂在原址破土动工,整个威尼斯人都在为新教堂忙碌着。1075年,当时的总督还颁布法令,凡从海外归来的船只,均须向圣马可教堂敬献珍贵材料。于是来自东方,尤其是小亚细亚的碧玉、斑岩、大理石砌筑了教堂中的500多根精美的柱子。从整体而言,这座教堂采用了哥特式的尖顶和罗马式圆拱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再加上拜占庭式的富丽堂皇的金饰,充分体现了国际都会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建筑理念。

圣马可教堂长76.5米,宽51.8米。它虽不以宏伟称雄,却以营造精巧、装潢典雅、工艺优良而别具一格。教堂正立面分为水平上下两层。上层有五个巨大的穹拱,内有丰富的雕刻、装饰和16世纪的马赛克画。下层有五个呈圆拱深凹的大门,大门之间以无数精致小巧的花岗岩、小石柱和罗马式浮雕相分隔。壁柱上端的半月形穹拱内装饰着马赛克画,大部属巴洛克时代的杰作。在分隔上下两层的敞廊内放置着著名的四匹镀金铜马,但这是后来的复制品。原作约于公元前4世纪由古希腊制作,后于13世纪由君士坦丁堡运到威尼斯,成为圣马可教堂的镇殿之宝,被珍藏于大殿之内。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

从中间大门走进教堂前廊,即可饱览前廊拱顶上镶嵌着的洋洋大观的马赛克画,其中以描绘创世纪故事内容的画作较为精美珍贵。大殿内部呈希腊十字回廊,每廊又有三条画廊。上层的妇女坐席地面以及墙面都镶嵌有描绘圣马可和基督生平故事的马赛克画。在后殿的窗户之间又可以看到一千年以前制作的马赛克,上方有一幅巨大的基督像,仍然清新如许。在富丽堂皇的主祭台中保存着圣马可的遗骸。在祭台的后面,存放着圣马可教堂的又一镇殿之宝——金屏风,这面绝世精品大约是10~14世纪制作的,全部采用黄金、宝石和珐琅制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其中间是一珐琅制成的基督和四圣像,其他是圣母、宗徒和先知们的像,形象生动、工艺精湛。纵观圣马克教堂的雕塑、壁画,它不仅描绘了诸多《圣经》故事,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博大精深的圣经教义,而且充分展示了高超绝伦的绘画及马赛克壁画艺术。它在给人以精神启迪的同时,也给人以感官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圣马可教堂传播的又何止是宗教呢?

“欧洲最美的沙龙”

圣马可教堂外边便是著名的圣马可广场。这座古老的广场曾经是一片草地,中间有一条小河汩汩流淌。后来经过改造建设,渐渐变成了市民休闲活动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广场上有座96.8米高的钟楼,好似一尊慈眉善目的观音,给人们慈航普度的亲和之感。广场地面是在17世纪用白色石头铺筑而成,至今依然平整光洁如初。广场西边,是18世纪兴建的拿波里奥尼厢廊,一侧是兴建于14~15世纪的古公署,另一侧是兴建于16世纪的新公署,这所公署现在已经辟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在古公署和新公署的下层设有商店、饭馆,也有廊下或露天开设的酒吧、咖啡馆、面包房和巧克力店,还有管弦乐队的演奏,丝竹声声,琴瑟靡靡。熙熙攘攘的游人,有的人四处转悠,观赏他们所钟情的景物;有的人不时按动快门,记录下历史的瞬间,留下美好的人生;有的人勾肩搭背,卿卿我我;有的人聚在一起,手握酒杯品尝着葡萄美酒,或一口一口呷着热气腾腾的香浓咖啡,时不时交头接耳,细语绵绵,脸上流露出些许快活和几分闲适;有的人点上一支香烟,深吸一口,吞云吐雾,摇头晃脑,活似神仙,超然世外;有的人独处一隅,一张报纸,一本闲书,埋头苦读,不闻喧嚣,似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有的人张开双臂,伸直双腿,紧闭双目,尽情享受融融日光,呼吸清新空气,那份适意,那份舒坦自不待言。就连那一群群鸽子忽飞忽落、时聚时散,寻寻觅觅满世界找食吃,时不时落在游人肩上、头上或手上嬉戏逗乐。

这就是威尼斯人生活的一部分,一边是严肃神圣、一丝不苟的宗教生活,一边是浪漫洒脱、无拘无束的世俗生活,他们的生活与圣马可教堂和圣马可广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圣马可教堂和这座广场不仅对威尼斯人,而且对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有着同样广泛而深刻的吸引力,毫不夸张地讲,凡是到过威尼斯的人,必然都会到此一游。据说,作为世界九大电影节之一的1992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巩俐小姐也曾来到这个广场,浪漫的威尼斯影迷和追星族趋之若鹜,以一睹典雅灵秀才女芳容为快,一时间圣马可广场人满为患。还有那位叱咤风云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他大驾光临圣马可广场,也深为广场那特有的质朴敦厚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所折服,并把圣马可广场比作“欧洲最美的沙龙”。

辉煌的商业王国

桑田之前,曾为沧海。据说,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随着日月的流逝,汪洋之中渐渐凸现出点点小岛,但它依然是洪荒亚得里亚海的一部分。在古罗马时期,这里的一些岛屿方有了渔民居住,渔民们结网捕鱼,自给自足,过着与陆地隔绝的闲适生活,俨然一个西洋世外桃源。这风和日丽、水波不惊的环境,极适于人类生息繁衍,于是人们纷至沓来越聚越众。5世纪,威尼斯开始建城,6世纪,臣服于拜占庭帝国,9~10世纪经营西欧与东方的中介贸易,并兴起造船、纺织等手工业。10世纪末,摆脱对拜占庭的依附关系获得独立,建立城市国家,或由督纪统治的贵族共和国。

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1202~1204年),威尼斯在南希腊和爱琴海建立许多据点,取得广泛商业特权,从而一跃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大国。13世纪、14世纪长期与商业劲敌热那亚激烈竞争,1380年最终取得胜利。此后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也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之一。长久以来,威尼斯人形成了极强的商业传统,他们乐于经商,更善于经商,他们创建了独树一帜的商业王国。然而,当世界走出中世纪的历史隧道之后,普天之下大事、新事层出不穷——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7世纪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18世纪美利坚合众国成立,法兰西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所有这一切逐步改变了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格局,欧洲的商业中心不可逆转地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上威尼斯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长达3个多世纪的七次大战,土耳其夺取了威尼斯在东部地中海的所有领地,其中包括塞浦路斯岛、克里特岛以及伯罗奔尼撒半岛沿岸的一些地方。自此,威尼斯势力渐衰,疆土日削,世界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蕞尔小国难逃弱肉强食的命运。1797年,威尼斯被拿破仑占领,同年划归奥地利统治,1866年,它才成为统一的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威尼斯人始终不改经商之初衷,商业活动始终不因“人事天命”而中断。一千年的岁月之尘,一千年积淀的商业文化,在曲折中发展,在超越中传承,以至于绵延不绝、源远流长。威尼斯的大街小巷都具有一种不可抵御的商业气氛和商业诱惑,整个城市都是高度商业化了的。威尼斯依然是不可多得的购物天堂,尤其是它所生产的玻璃器皿,精巧别致、造型奇特、晶莹剔透,的确是奇城孕育出来的奇物。

然而,更加令人称奇叫绝的是威尼斯商人那童叟无欺、诚实可信的儒商之风。在威尼斯,无论是富丽堂皇的商店,还是临街敞开的商业排档;无论是摆摊设点的小商,还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他们一个个衣冠整洁,态度不卑不亢,神情不疾不徐,没有吆喝,没有喧闹,更没有“大减价”“跳楼价”“清仓处理”“全场几折”,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假冒伪劣等商业欺诈和恶性竞争。他们货真价实,诚实守信,态度热情,文明谦和,人们无不叹服威尼斯商业王国独特的经商理念和魅力。

马可·波罗的故乡

来到威尼斯寻古探幽,不能不忆及声名赫赫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

此公1254年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之家,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异彩纷呈的外部世界,从而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日渐萌生一种闯荡江湖的渴望与冲动。1271年11月,尚未成年的他便随父、叔,从地中海东岸的阿克城出发,开始了艰难困苦、充满传奇色彩的东方之旅。他们一行经小亚细亚、跨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过波斯、阿富汗,越中亚细亚,运用超常毅力艰苦跋涉,走过人迹罕至的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戈壁荒滩,历尽艰难险阻,终于1275年5月到达元朝的上都,即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部。

就在马可·波罗到达上都的时候,蒙古铁骑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强劲势头征战四方,即使是号称华夏正统又偏安杭州的南宋王朝,也将要成为蒙古人的囊中物、盘中餐。怀着入主中原,称雄世界勃勃野心的元世祖忽必烈正处在求贤若渴、“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用人之秋,故送上门的洋人才,使忽必烈大喜过望。他虽非上马金下马银地优待马可·波罗,但也是以礼相待、信任有加,给以官职,赠以冠冕,赐以香车宝马。于是乐不思蜀的马可·波罗在元朝做了官,一做就是17年,他尽其所能、竭诚尽智地为元帝国服务,甚至立下了汗马功劳。

马可·波罗除在京城大都(现北京市)做官之外,还经常奉元朝皇帝之命,作为“钦差大臣”巡视地方,他先后到过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山东、山西、江苏、浙江、福建、云南、四川等地,足迹几乎踏遍全中国。他还曾以元帝国的特使出使缅甸、南洋等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办理内政,还是处置外交,他都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深得元朝皇帝的宠信。后来西方的伊儿汗国阿鲁浑汗向元皇室求婚,马可·波罗作为特使奉命护送公主阔阔真出嫁。1292年,马可·波罗一行自福建泉州起航,经爪哇、苏门答腊,出印度洋,到达波斯,在达成使命之后,继续西行,1295年年末,终于返回阔别24年之久的故乡威尼斯。其时的马可·波罗已是“乡音未改鬓毛衰”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衣锦还乡的马可·波罗不幸卷入了一场威尼斯与商业劲故热那亚的战争旋涡,后来被俘成了阶下之囚。往往坏事变好事,恰恰是这种囚禁生活,给予了马可·波罗十分充足的时间,让他静下心来回忆、思考令他激动、自豪、没齿难忘的那场中国之行,以及在中国那辉煌的宦海生涯。于是由他口述,狱友鲁思梯谦用古代法文记录他神话般的描述,终于辑成一部洋洋洒洒的《马可·波罗行记》(又名《东方见闻录》)。此书以轻松流畅的笔调,真实可信地盛赞了东方的富庶昌盛,山河的秀美迷人。此书一经发表,就为意大利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揭开了神秘中国的面纱,不仅引起了志在征服全球的罗马教廷的高度关注,接二连三地派遣传教士远赴中国传教布道,也撩拨得那些探险家、航海家跃跃欲试,多次探索到达中国的航路,由此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其最重大的成果,就是2个世纪后的地理大发现。

保护威尼斯是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诚然,威尼斯的确是镶嵌在亚得里亚海西缘一颗璀璨的明珠。威尼斯不仅属于威尼斯人,也不仅仅属于意大利人,威尼斯属于全人类,它是世界上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不幸的是,1000多年以来,威尼斯一直在缓缓下沉。这是因为:一方面亚得里亚海水位不断在升高,另一方面城市的地基在微微沉降。尤其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海水无情地侵蚀着威尼斯16世纪建造的宫殿、教堂和豪宅的基础,潮湿发霉的天气也腐蚀着大量珍贵的艺术宝藏。近几年,常常水满为患。2000年,圣马可广场50次被海水淹没,行人不得不趟水而行,或踮起脚尖在临时搭起的木板上行走。就连宗教圣殿圣马可教堂的前庭,也在深及脚踝的海水中浸泡了200余天。

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的一项报告预测,如果长此下去,用不了80年的时间,威尼斯将会被完全淹没。所幸的是,意大利政府已经注意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据介绍,意大利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和措施,力图千方百计拯救威尼斯,其中包括把圣马克广场加高10厘米;整治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修建79个水下阀门,当涨潮达1米时,79个阀门同时升起,将威尼斯与亚得里亚海隔开,以保护威尼斯免遭侵害。威尼斯能否得到有效保护?这是所有威尼斯人,以及到过威尼斯的人们所共同关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故乡

在比耶拉的商务活动结束之后,我们一行顺道来到了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故乡维罗纳。维罗纳是意大利北部的山城,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它是法兰西、德意志和北欧诸国出入意大利的门户,意大利北部的贸易中心,全欧洲每年一次的农业展览会在这里举行。

景色秀丽的小城与圆形剧场阿莱纳

维罗纳是座小城,城虽小却很美,很有个性。街巷曲折而狭窄,无不透出曲径通幽之雅韵;低矮的建筑物,斑斑驳驳具有难以抹去的沧桑。据说,有些建筑还是1世纪的“作品”,其历史之久远,仅次于罗马。面对这些颐养天年的“老人”,我总是难于自抑的要发思古之幽情,生发出了天荒地老,物是人非的感慨。在这座仅有30余万人口的小城里,还有不同时期建造的风格不同的各式教堂50余座。逶迤的古城墙,委蛇穿插于楼宇街衢之间,久经风雨的“肌肤”黑糊糊的已是千疮百孔。城墙上的茅草、小树一丛丛、一簇簇,虽然有几分生机,却把这古城墙装扮成了一个疲惫的、不修边幅的老人,显现了它年代的久远悠长。阿迪杰河就像窈窕的淑女,左盘右旋地依偎于情人维罗纳的身旁。几汪清泉点缀于小城不同的部位,好似绝色佳人不停眨动的明媚的眸子,挑逗得游人顾盼流连、不忍别去。整个小城掩映在苍葱翠绿之间,雨后的天气格外晴好,湛蓝湛蓝的天空,蓝的像一块宝石。空气格外的清新,醇厚,无一点杂味,一呼一吸之间,如同在品尝空气大餐,沁人心脾,让人陶醉。

坐落于市中心的希纳广场,有石板铺砌的地面、台阶,有绿色的草坪,绿色的灌木篱笆,绿色的树木,无不挥洒出鲜活的气息。一顶顶遮阳伞,赤橙红蓝色彩的绚丽,张扬出生活的多彩。广场周边有几处露天酒吧、咖啡馆,不时飘荡出醇厚的酒香,浓烈的咖啡香味,吸引了南来北往的行人。人们通过几条回环曲折的街巷从四面八方汇聚于希纳广场。或徜徉于绿树红花之间,或小憩片刻,品评咖啡美酒。人们在浏览广场景物时目光不由不聚集于广场怀抱之中的千古胜迹——圆形剧场阿莱纳。毫无疑问,阿莱纳以其雄浑的体魄,质朴敦厚的品格,高尚的气质,又折射出维罗纳异乎寻常的悠远的历史轨迹。

阿莱纳是一座酷似罗马斗兽场的露天剧场,约建于1世纪末期的古罗马时期,与罗马斗兽场是世界上仅存的2处圆形竞技场。阿莱纳虽比罗马斗兽场小,一次可容纳25000名观众,但却比罗马斗兽场保护得好。罗马斗兽场喧嚣、残酷、血腥的场景,早已被历史的风尘掩埋了1600余年。而阿莱纳自20世纪初叶,又像焕发了青春的古代绝色佳丽,精神抖擞地为人们贡献着艺术青春。尤其是每年的夏秋之夜,维罗纳全城万籁俱寂,唯这阿莱纳却人声鼎沸,丝竹齐鸣,一幕幕歌剧,博得一声声喝彩,或换来一掬掬浊泪。阿莱纳这方小舞台,不断上演出世界这大舞台或威威雄壮,或凄婉悲怆的故事。

阿莱纳在古时候,是勇士们比武竞技的擂台,但是,它比罗马斗兽场要“人道”得多。这从阿莱纳的原意“沙场”可知一二。当时,为了防止竞技者摔倒后摔伤致残,减轻由此带来的痛苦,表演场地上便铺上一层酥松的沙土,久而久之,人们便称其为“阿莱纳”——沙场了。《神曲》的作者,大诗人但丁在流亡维罗纳期间,曾不止一次来到阿莱纳,他常常双眉紧蹙,苦苦寻觅、思索,最终由于受到层层叠叠台阶的启发而获得灵感,创作出了《地狱篇》里的“十八层地狱”——九层缧绁。

阿莱纳之所以历两千年而不朽,它得益于维罗纳人珍惜古物的觉悟与善举,维罗纳人无时无刻不在呵护着它。阿莱纳外围有一道残破的墙壁,这正是3世纪,当时的一位皇帝,为了防止阿莱纳的朽坏而修建的保护墙,历经1700余年风雨侵蚀,现在只剩下两层8个大窗口,黑乎乎,空洞洞。外墙虽已“肢体不全”,但它却有效地保护了阿莱纳。

维罗纳既具有浓郁的意大利风情,又若明若暗地折射出古罗马历史的、文化的余晖,飘荡出中世纪为维罗纳留下的悲怆气息。千百年来,维罗纳像一个淡泊的君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独有的幽静,独有的恬淡,独有的从容不迫。维罗纳更是产生缠绵悱恻经典爱情故事的摇篮。

在黑暗的中世纪,维罗纳有无数青年男女为了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而苦苦求索、奋斗,曾经谱写出了一曲曲悲欢恋歌。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感人至深的是罗密欧和朱丽叶为了纯真的爱情,奋力与家庭抗争,与社会抗争,最后双双殉情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运用如椽之笔,以其震撼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将这个故事写成了不朽的经典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将这对痴情青年的爱情故事推介给了英国、意大利乃至欧洲千千万万在黑暗中探寻、追求光明的人们。《罗密欧与朱丽叶》曾在文艺复兴时期乃至后来的几个世纪里,在欧洲各国的戏剧舞台上旋风般地刮来刮去。这出戏与中国戏剧舞台上传唱不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异曲同工之妙,拨动了无以计数的一代又一代少男少女的心弦,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一个夜雨初霁的清晨,我们从市中心的布纳广场出发,踏着光滑的石板小道,来到了一条名叫卡佩洛的小街,找到27号——“朱丽叶的家”。跨过尖拱小门,进入了只有40多平方米大小的庭院。首先扑入眼帘的是庭院中朱丽叶亭亭玉立的青铜雕像,一张清秀姣好的面孔,一双洞穿一切的眸子,一只端庄的鼻子,一张精巧的小口,即使是用东方人的审美眼光来评判,这朱丽叶小姐虽非沉鱼落雁绝代佳人,倒也是一个活脱脱的美人胚子。她身着拖地长裙,右手用纤纤玉指轻轻提起裙裾下摆,裙下露出了她那**的“三寸金莲”,左手放在胸前,既像羞涩地遮挡高高耸起的左乳,又似陷入了无尽的沉思,或者是在期盼恋人罗密欧早些来到她的身边。

丘比特射出的爱情之箭,专管男婚女嫁的月下老,都没能成全一对海誓山盟情深意笃的恋人,有情人并非都能成为眷属。刎颈殉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化作彩蝶比翼双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的任性以至于无拘无束的浪漫,他们的含蓄以至于深藏不露的恋情,把男欢女爱挥洒得淋漓尽致,分别成为西方与东方那些沐浴爱河里的恋人、情侣的偶像。有些西方青年,把婚后蜜月,或是恋人旅游的第一去处,选择在维罗纳“朱丽叶的家”。我们就亲眼目睹,有的青年男女对朱丽叶雕像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一些青年面对雕像注视良久,然后走近雕像,伸手轻轻抚摸她那裸露的丰满圆润的右乳。特别是一些热恋中的情人、新婚燕尔的小夫妻,她们双手交叠地放在那透着铜亮的乳峰上,许下一个美好的心愿,希冀忠贞爱情天长地久、白头偕老。雕像有些部位金黄锃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正是每天被无数双手抚摸的地方。

朱丽叶故居是一幢二层砖石小楼,因年代久远,风吹雨打,墙体灰黑,有些地方长上了苔藓,显得有些荒凉冷清,但依然透出破落贵族曾经有过的矜持气质。朱丽叶的闺房在二楼,人去楼空,早已不复往日的景象,除了两根形影相吊的柱子,别无长物,里面空空如也。只有那个小小阳台,显出些许生机,一根根绿色藤蔓争先恐后爬上了阳台,好似那千千万万疯狂的“追星族”,要在这方天地探寻、感悟那一段段、一桩桩凄美婉转的爱情故事。据说,曾经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朱丽叶与罗密欧在这方阳台上幽会,星空月影之下,卿卿我我倾诉衷肠,海誓山盟私订终身。小小阳台成了他们演绎爱情故事的大舞台,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人,成了这个千古绝恋的桥梁和纽带。

在朱丽叶故居内还辟有一个小小的博物馆,里面有朱丽叶的小型铜像,有各种各样制作精美的明信片,上面都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亲密合影,还有其他纪念品,就连庭院里的电话亭上也有两人相亲相爱的剧照,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这座城市的形象代言人,成为一个驰名全球的品牌。

据介绍,20世纪初,随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广泛传播,这对作古的“明星”逐步走向欧洲以外的美洲、亚洲乃至全世界。再加上火车、汽车、飞机等现代工具的广泛使用,旅游业呈风火之势。维罗纳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朱丽叶潜在的旅游价值,于是维罗纳市政当局斥资买下了朱丽叶的这幢老宅,当时曾作为市旅游局的办公场所,后来经过修葺,作为朱丽叶故居对外开放,一时引得世界各地无数少男少女如蝶恋花纷至沓来。近年来,每年都有100余万游客到此参观游览,朱丽叶小姐为家乡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相比之下,位于维罗纳斯卡利杰雷街4号的罗密欧故居因年久失修,已是破败不堪,无人问津了。看来这位白马王子只好沾朱丽叶的光了。

在维罗纳市郊有座修道院,这修道院依山傍水、绿树环抱、浓荫覆地、鲜花灿烂、草长莺飞,自然景色十分的优美,一看便知是一所传经布道、修身养性的好去处。这修道院正是当年朱丽叶与罗密欧私奔后,在好心的劳伦斯神父的帮助下,秘密举行结婚仪式的地方,也是这对情人以剑刎颈、以死殉情的地方。近些年,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情侣在此举行婚礼,他们都要面对神父,**宣誓要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忠实于爱情,长相厮守直到永远。在修道院地下室里存放着朱丽叶的石棺,石棺没有棺盖,一眼蔽之,空无一物。然而,此棺无物胜有物,观者每每目睹此棺,心似乎被掏空了一样空落落的难受,更为这朵凋谢的玫瑰而深感痛惜。蓦地人们耳畔响起了罗密欧对劳伦斯神父发出的那句振聋发聩的呐喊:“纳罗纳之外再无别的世界,有的只是地狱的苦难;从维罗纳放逐,就是从这个世界上放逐,就是死。”此数言,足可反映出一个人对爱的渴望和无望,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当人们一脚轻一脚重地从地下室来到修道院一幢楼房的展厅里,看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雕像,看到展出的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肖像的油画、壁画,看到各式各样做工考究的工艺品,才似乎看到了阳光、看到了生命、看到了人世间爱的存在,才似乎从中世纪那黑暗的、令人窒息的隧道,走到了一个阳光明媚、异彩纷呈的现实世界。

罗密欧与朱丽叶坚贞不渝的爱情,由于受到两个有着难于调和世仇的贵族家庭的严重干涉,而最终没能如愿以偿地步入婚姻的殿堂,最后不得不双双自杀殉情。悲剧发生后,鲜血与生命终于唤醒、教育了两个封建家庭,他们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欢重归于好。这表达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封建仇杀必将消亡,爱情婚姻一定自由,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西行随笔 (00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