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拥抱信徒的两条漂亮玉臂

作品: 西行随笔 |作者:王学文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10-16 06:48|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00txs.com)

梵蒂冈篇

袖珍之国——梵蒂冈

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袖珍”国家,它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之上,台伯河的西岸,素有“国中之国”“城中之国”之雅称。梵蒂冈大致呈三角形,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教皇宫、政府大楼、梵蒂冈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筑及几条街巷等,其领土仅为0.44平方公里,只相当于北京故宫的3/5。除东南面有开放的圣彼得广场之外,其国界以梵蒂冈城墙为标志,全国常住人口不足1000。其中,85%是意大利人,15%是来自瑞士等国的居民,就连现任教皇也是波兰人。公民有特殊许可证,一旦离开梵蒂冈,“户口”——公民权便自动取消。从某种角度来讲,梵蒂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梵蒂冈人。

一个特殊形态的政教合一的国家

但是,梵蒂冈又是一个非常特殊、非常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因为梵蒂冈是一个有着8亿教徒的世界天主教中心,是圣彼得的继承者、基督在世代表圣座的所在地。世界上许多举世无双的精神和艺术财富,被浓缩在这袖珍小国之内。它是一个特殊形态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独具特质和魅力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和天主教徒,到此观光旅游或朝圣礼拜。

尽管如此,梵蒂冈如同其他主权国家一样,也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公元5世纪起,教皇(原来只是罗马城的一般主教)利用西罗马帝国的消亡,趁机巧取豪夺,侵占了罗马城及其周围的大片土地。此后,在长达2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教皇与世俗政权之间,进行了尖锐复杂的土地和权力的明争暗斗。直到6世纪,教皇终于获得了罗马城的实际统治权。

羽翼渐丰的教皇不甘寂寞,频频插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事务并屡屡得手。尤其是在8世纪中期,教皇公然支持法兰克国王丕平(矮子)篡位自立,创建了加洛林王朝。丕平为了酬谢教皇,悍然发兵攻打意大利,并最终击败了伦巴德人,遂于750年将罗马至腊万纳一带的土地赠给了教皇斯提芬二世,774年前后形成教皇国。从此,教皇既为天主教之首,又为一国之主,拥有至高无上的世俗权力。后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此消彼长的争战一直没有停止过,教皇曾一度被迫逃往阿维尼翁60余年。16世纪,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教皇的地位与权力进一步削弱。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大业,收复了教皇占领的罗马及其他地方,从而结束了教皇长达1000余年的世俗权力。无可奈何花落去,教皇极不情愿地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但是,耿耿于怀的教皇既不承认意大利国王,也不承认教皇国的灭亡。

1929年,墨索里尼为了寻求天主教会的支持,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主权属于教皇,教皇也正式承认教皇国的灭亡,另建立梵蒂冈城国。1965年,教皇保罗六世设立了主教会议,梵蒂冈城国的机构日趋完备。

梵蒂冈城国是世界天主教中心,教皇是梵蒂冈的首脑。教皇不仅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权,而且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于一身。教皇自称“基督在世代表”,是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对世界各国天主教会的管理拥有“最高权力”。教皇由红衣主教的2/3多数选出,任职终身。

7世纪,教皇把一些亲信神职人员称作“枢机”,以作为股肱之用。后来又赐予枢机们穿红袍、戴红帽的权利,故人们又称枢机为“红衣主教”。目前,枢机团由130人组成,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其中,50%来自欧洲教区。教皇一旦一命归天,枢机们便召开会议,筹办举行教皇选举的“贡克拉威”——选举教皇的秘密会议。选举最多有120名80岁以下的枢机——红衣主教参加。选举前一天,枢机先到圣彼得大教堂做集体圣灵弥撒,然后列队进入西斯廷小教堂,枢机们各自在一张印有“罗马教皇选举”字样的选票上,写上他们选举的教皇的名字,然后把选票对折,依照地位高低,依次把填好的选票投入设在祭坛上的投票箱。投票结束,由选出的三名枢机负责监票、计票工作,并报告选举结果。

在选举日,梵蒂冈成为万众瞩目的地方,圣彼得广场更是人山人海,怀着急切与渴望心情的教徒们,密切注视着表明选举结果的教堂高处的烟囱。如果黑烟冒出,表明选举失败,选民则捶胸顿足备感失望;如果烟囱白烟袅袅,则表明新的教皇已经产生,教徒们则欢呼雀跃以示庆祝。实际上,教皇选举常常很难一锤定音,大多需要反复选举几次。1978年,教皇保罗六世和约翰·保罗一世相继辞世,当年秋天举行教皇选举,屡选屡败先后竟达七次,直到第八次,现任教皇保罗二世——波兰红衣主教卡罗尔·沃依蒂瓦当选。他也是近5个世纪以来,第一个非意大利人当选为教皇。

一个没有任何资源却极其富足的国家

梵蒂冈既无工业,又无农业,更无任何自然资源,也是一个唯一不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其经济、财政收入主要靠不动产出租,靠银行收入——梵蒂冈建有自己的银行,银行存贷款利息不菲。另外,宗教事务银行的盈利也颇丰厚。还有靠善男信女向教廷、教皇的进贡、馈赠、捐款等。在最近一两个世纪里,发行邮票的邮票业和旅游业,也成为梵蒂冈的两大支柱产业。梵蒂冈每年朝拜、观光的游客达数百万之多,发行的各类邮票、邮品所获得的收入也十分可观。据说,每年仅出售邮票一项的收入,就足够教廷全部行政开支,而且还有结余。目前,小小梵蒂冈的外汇和黄金储备多达100多亿美元,如果按人均占有量来衡量,这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其富足程度可想而知了。

这个虽是与晨钟暮鼓相伴,以诵经礼圣为职的神秘天国,却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它有自己的广播网络,每天用37种语言对外广播;它有自己的报纸——《罗马观察报》,它不仅观察罗马市井众生,也在反映着精神之都的万千景象;它在意大利建有大学和神学院,在传授《圣经》的同时,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探求神学和科学新的领域。它还在德国、西班牙、比利时、美国、日本、菲律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学校、医院和文化机构。它“走出去”,在弘扬“基督”,进行宗教传播、渗透的同时,也不忘文化知识的传播,治病救人,“积德行善”。实质上,梵蒂冈正是以学校、医院、文化机构为载体,千方百计地传经布道,扩大“基督”的影响。

梵蒂冈还有自己的护照、汽车牌照、邮政、火车站和空港,不过其空港规模极小,只可升降直升机。如果作长距离飞行,就必须租用意大利航空公司的飞机,但要在飞机上面绘制上教皇的徽章。

从罗马斗兽场西行,跨过台伯河,走上宽阔颇具现代特色的协和大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主教的最崇高的圣殿圣彼得大教堂。这条视觉效果如此之佳的罗马第一大道,正是意大利政府为了使圣彼得大教堂达到最完整、最完美、最通透的观光效果,而于1937年开通的(这也许是墨索里尼的一个善举吧)。在协和大道和圣彼得教堂的中间便是圣彼得广场,就在圣彼得广场和协和大道的结合部,有一条白色石头铺成的界线,走到协和大道尽头,只要轻移寸步,越过“楚河汉界”,便由意大利进入梵蒂冈。

圣彼得广场是人类建筑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它由贝尔尼尼设计、监督建造。广场于1656年开工,历时12年,于1667年竣工。圣彼得广场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不规则的四边形,且呈西高东低自然斜坡,不仅拉开了周围建筑与圣彼得大教堂的空间距离,使大教堂显得居高临下,更加雄伟壮观,更加神圣崇高,而且使所有人都能将大教堂前这方举行宗教活动场所的景物一览无余。第二部分为椭圆形柱廊,之所以如此建造,是因为圣彼得大教堂为世界所有教堂之母,她有两条浑圆美丽而且坚强有力的玉臂,当她慈母般地拥抱她的信徒时,则可使异教徒受万能主的启迪而教化。

圣彼得广场最大宽度240米,纵深340米,一次可容纳50万之众举行活动。柱廊由284根高15米的石柱分四排组成。在柱廊之上有140尊高3.2米的圣徒、殉道者的大理石雕像,一个个呈不同的姿势、表情、眼神,俯视着他们脚下的芸芸众生。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埃及方尖碑,这座方尖碑是在公元前1世纪,由罗马皇帝运来罗马城,用以装饰他的赛马场。后于1586年,用了1000余人,耗时4个月,才将此碑移来安装在现在的位置。它不仅起点缀装饰作用,还起着日规的作用。据说,在此碑的顶端,还保存着如佛舍利子的耶稣十字架的真木。是否果真有此真木姑且不说,但仅凭此传说,已是大大地增添了天国的神秘与神圣了。

在方尖碑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喷泉,左侧喷泉为贝尔尼尼创作,右侧喷泉为马德尔诺设计。令人称奇的是,在两座喷泉与方尖碑之间的空地上,分别铺着一块圆形大理石,人们无论任意站在哪块大理石上,观望广场两侧的柱廊,都会感到柱廊内只有一排石柱,并非四排石柱。而广场的铺地垂向中央,这样人人都可以估算出广场上的实际人数。其构思之奇妙,真可谓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一代艺术大师非凡的建筑艺术天才。

世界教堂之母

在圣彼得广场的正面,便是世界教堂之母——唯我独尊的圣彼得大教堂。如同圣彼得广场一样,圣彼得大教堂也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结晶。

站在宽阔空灵的广场上,仰望西边的圣彼得大教堂,它气势恢宏蔚为大观,颇具**、神圣的王者气象,使我不由不涌动出一种复杂的、莫名的肃然起敬,甚至是敬畏。教堂正面宽达114.69米,高达45.55米。呈对称布局的正立面上方有一排栏杆,上面矗立着12尊高达6米的雕像,这便是耶稣著名的12门徒雕像,这些雕像既与宏伟的正面融为一体,又使正面更加壮观。在正面上方的两侧还有两座精致小巧的塔楼,一个装钟,一个嵌表。其下方是9个内阳台开启式的窗户,教皇在刚当选,或圣诞节、复活节都会在正中的内阳台上露面,向聚集在广场上的千万教徒、向罗马、向全世界发表祝词、赐福。

正立面下方共有5扇大门,每扇大门两侧各有两根大理石石柱,显得刚劲挺拔。但如果仅用世俗的眼光去审视教堂的大门,尤其是圣彼得教堂的大门是远远不够的。对一座教堂而言,大门是区分世俗与神圣,圣殿内部与外部世界的标志。大门对于即将进入上帝之家者来说,这是上帝之家,这是天堂之门。尤其是在节日期间,装饰有花和月桂枝的大门更是备受敬重,常常有人跪在大教堂的门槛上,亲吻大门,以示进入上帝之家的虔诚之意。

大教堂最右边的是圣门。圣门有刻在青铜上面的16幅画,依次刻有:天堂门前的天使;逐出伊甸园;领报的圣母玛利亚;报音天使;耶稣在约旦河受洗;失羔羊;慈父;治愈瘫子;女罪人被宽恕;彼得背主;天堂予贼;主显容于托马斯;复活的主在最后的晚餐室显容;复活的主显容于扫罗;圣门敞开等。这些画如同赞美诗,歌颂了上帝的无限仁慈和宽容。圣门通常是关闭的,只有在25年一度的圣年才打开一次,而且只能由贵为“基督在世代表”的教皇亲自打开。

我等凡夫俗子无缘遇上圣门的开启,也自是无缘从圣门进入名满五洲的圣殿,只好随着人流从中门鱼贯而入。大殿呈拉丁十字形,总长达210米,包括十字耳堂总宽达136米,中央通廊高达44米,大穹顶总高达138米。其空间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它的建筑造型、建筑工艺、精美装饰出自人工又宛若天成;林林总总的镶嵌画、琳琅满目的艺术品、洋洋大观的圣物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所有这些,都极其完美和谐地统一于这座人间天堂。

《圣母哀子》与《末日审判》

宽敞的中庭两侧是一个个礼拜堂,在右侧第一个小堂内,有一尊用厚实玻璃保护的雕像,这就是1499年,由年仅25岁的米开朗基罗应一位法国神父的请求,而创作的《圣母哀子》雕像。这尊雕像果然名不虚传,它造型生动、表情逼真、刀法严谨。米氏把圣母怀抱被十字架钉死的儿子时的悲痛欲绝的感情,以及圣母意识到这是上帝的旨意时那种顺从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堪称绝世佳作,亦为圣彼得大教堂石雕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由于米开朗基罗自幼由石匠家庭的奶妈抚养,因此,他耳濡目染,早在孩提时代就对石头发生了诸多兴趣,对石材的材质、色泽、纹路有独到的见解。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块好的石头,我只是把多余的部分拿掉,雕像早已就在里面了。”石雕既是米开朗基罗的奠基之作,也是他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圣母哀子》正是他以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想象,以艺术上的坚强毅力和雄伟气魄进行艺术创作的光辉典范。

雕像落成之后,米氏曾听到一位红衣主教议论《圣母哀子》,并问作者是谁?于是,米开朗基罗毅然决然拿起刻刀,在圣母的佩带上,刻下了“佛罗伦萨人米开朗基罗”一行小字。这是他终其一生众多石雕作品中,唯一签上大名的作品。遗憾的是:这件备受大师珍爱,也深为世人啧啧称羡的艺术精品,却曾被一个疯子砍坏了鼻子和一只耳朵。为了有效保护这尊价值连城的艺术瑰宝,才将其罩上了厚实的玻璃。

神随物游,在大教堂的上下里外,随处可见米开朗基罗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杰作。在主祭坛后面的墙上,又有一幅米开朗基罗前无古人的旷世杰作《末日审判》。在这幅画作中,他运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基督以及围绕在基督身边的众生相,基督神情肃穆、脚踏祥云,右臂弯曲伸过头顶,以法官形象站在中央。而他周围的人,有人心神不宁、恐慌不安;有人心存侥幸期望在基督的审判中溜之大吉;有人神情自若、谦恭有加;有人戚戚然,一脸无奈与痛苦……画面上方是吹着末日审判长号的天使,下方是被上帝罚入地狱的人,被驱赶着走进象征“十八层地狱”的最下层。基督的脚下,两位圣徒手里拿着殉道时曾遭剥皮之刑,而被刽子手剥下的皮肤。历经数百年之久,观此画,似乎依然可以嗅到血腥之气,令人毛骨悚然。

据说《末日审判》中米氏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丝不挂的裸体像,这是米氏站立文艺复兴潮头的艺术情结。但后来画蛇添足的波尔拉拉硬是给这些人物“穿上”一件挡私遮羞的大裤衩。就在此公洋洋自得于自己的得意之笔时,并不买账的后人给这位班门弄斧的画家,起了一个雅号——“画内裤的波尔拉拉”,令好心没好报的波尔拉拉哭笑不得。

其实,在作《末日审判》之前,米开朗基罗在为西斯廷所作的天顶画,就已达到了超凡脱俗、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米氏从佛罗伦萨来到罗马,似乎找到了英雄用武之地,他的创作激情像火山一样喷涌,于是从石雕到绘画、从艺术到建筑,他都潜心钻研、苦苦求索,并且达到了触类旁通、相得益彰、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他根据不同的宗教题材,融入自己的理解,用画笔作了阐释,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西斯廷著名的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受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于1508~1512年,历时四年完成的。我们引颈仰望的天顶画中,有九幅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创世纪的历史——区分光明与黑暗;创造太阳、月亮、植物;地球与洪水分离;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及从伊甸园逐出;诺亚的牺牲;大洪水;诺亚醉酒。天顶画的周边由12个先知和女巫,他们向人类预言耶稣的到达和赦罪。

在一幅幅鸿篇巨制的创作中,米开朗基罗竭诚竭智,耗费了宝贵的时光,也损害了自己的健康。由于长期仰首作画,以至于脖颈僵直,在较长一段时间,他的头不得不呈“望星空”之姿,视力也大大下降。他以一个基督徒的虔诚,苦心孤诣,潜心作画,他既为基督,更为人类留下了难以用语言形容,更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由此确立了他在文艺复兴时期,乃至在古今画坛——艺术领域的地位。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米开朗基罗看作一代画家、雕刻家那还是远远不够的,其实,他还是名垂千古的一代建筑大师。

米开朗基罗为教堂之母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梵蒂冈——基督教的龙兴之地,最初只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山冈。1世纪,罗马皇帝卡里拉在此修建了一个大赛马场,以后的皇帝在此寻欢作乐的同时,大肆屠杀基督教徒,甚至把他们做成人肉火炬。大约在公元64~67年,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彼得被倒钉在十字架上殉道于此。基督教在经过2个多世纪的艰难发展之后,终于迎来了它蓬勃发展的春天。313年,龙颜大悦的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发布了《米兰敕令》,破天荒地宣布奉基督教为国教;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钦定,要将这弥漫着腥风血雨的“殉道者之坡”赐给基督教会。基督教会遵循君士坦丁大帝的旨意,要在圣彼得的陵寝之上,建造一座基督教最重要的圣殿——圣彼得大教堂。

长久受到压抑的基督教徒如久旱逢甘霖,巨大的宗教热情化作了巨大的物质能量,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座崭新的教堂屹立在基督徒曾前赴后继、为之献身的地方。这所教堂成为罗马城,也成为整个基督世界引人注目的、令人景仰的圣地。864年,梵蒂冈第一道城墙建成,此后,城墙逐步环抱了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周围的区域(由此奠定了日后梵蒂冈国家的疆界)。罗马也渐渐成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中心。14世纪初,教廷曾被迫迁到阿维尼翁,罗马和圣彼得大教堂被冷落了1个多世纪。后来,虽然教廷重新迁回罗马,罗马也因此重新确立了它在西方世界的地位。但是,岁月迢迢,圣彼得大教堂毕竟已是风烛残年,破败不堪。重建圣彼得大教堂的问题,不得不提上教廷的议事日程。

1505年,新教皇朱利奥二世委任布拉芒出任圣彼得大教堂建筑总监,负责大教堂的设计、重建工作,决心再现古罗马时代教堂的气势与辉煌。唯教皇马首是瞻的布拉芒果决地拆除了旧教堂,从而赢得了一个“摧毁建筑师”的雅号。遗憾的是费尽力气,耗时两年,刚刚砸下了四根地桩,未享天年的朱利奥二世与布拉芒先后驾鹤仙游,工程也因此搁浅。由于布拉芒的不幸,恰好成全了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米氏受教皇保罗三世重任,负责新工程的设计。他萧规曹随,继承了布氏的中央式,只是在局部作了合理修改。他最成功、最有成就的设计建筑成果是:他运用从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获得的启发和灵感,为圣彼得大教堂也设计了一个可以覆盖中央区域的举世无双的大穹顶。

米开朗基罗夜以继日肩负起建造大教堂的重任,他呕心沥血,把自己的智慧、艺术才华乃至自己宝贵的生命全部贡献给了他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上帝。直到1564年,他九十载漫长生命历程结束时,工程已建至塔顶的鼓楼。这个穹顶高达138米,直径达42米。它由四根圆柱支撑,显得刚劲挺拔,雄健有力。塔顶外形丰满充实,凸出的弧形柱既显现出塔顶的线条美,也增加了穹顶的稳定性,柱间的窗子既具装饰美,又可采光透亮。这一穹顶成为西方世界穹顶建筑的典范,被广泛借鉴采用。

在大穹顶之下,设立了教皇的祭坛以及一个半圆形的栏杆,栏杆周围设置着99盏长明灯,映照着圣彼得的陵墓。祭台上是巨大的青铜华盖,华盖足有五层楼高,这里正是举行新教皇加冕典礼的地方。

我们乘电梯上到教堂的顶部,然后沿244级螺旋式石阶拾级而上,直达圆顶顶部。俯视教堂四周,圣彼得广场、梵蒂冈城墙、教皇宫、政府大楼、梵蒂冈图书馆、博物馆历历在目;极目远眺,罗马古城景物尽收眼底。一阵清风徐来,一片片祥云飘飘然,目眩神迷之间,我的感觉似乎不是站在基督世界圣殿的穹顶之上,而是飘飘然于九重之上的神宫仙阙。

这座神宫仙阙的重建工作持续了120年之久,1626年11月28日,圣彼得大教堂在教皇乌尔班八世主持下,终于落成大吉。在它漫长的重建过程中,群贤毕至:拉斐尔、培尔茨、安东尼、波尔塔——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几乎有名的建筑师或艺术大师,都参与了大教堂的设计、施工、装饰、绘画或雕刻工作,从而使大教堂打上了各个时期历史和文化的印痕。尽管我们参观的大教堂的基本风格是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但它通体依然若隐若现出别样的建筑风格与艺术风格。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西行随笔 (00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