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1章 隐忧

作品: 余皇后 |作者:魏嫏嬛 |分类:古代言情 |更新:08-01 23:52|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00txs.com)

我天生不会说话。

娘亲生下我的时候,半晌听不见我的哭声,稳婆(1)们都以为这是一枚死胎,便劝爹娘早日准备后事,送我入土为安。娘亲抵死不允,抱着我又亲又哄,也许是母女之间的默契使然,我很快睁开双眼朝她微笑,这才意外地捡回一条性命。

爹爹有一妻三妾,所有人都生了儿子,唯独缺一个女儿。

我的到来让他既惊喜又遗憾。他待我极好,但凡我提出要求,只要合情合理,他都会及时满足。我酷爱箜篌,他就重金聘请宫中的司乐女官教我弹奏;我不会说话,他就亲自教我读书写字,以便我能顺畅无阻地与人交流。

在他的悉心栽培下,我的各项天赋逐渐凸显。以书法为尤,楷书、隶书、草书等各种字体,我都驾驭得炉火纯青。爹爹引以为傲,时常向他的幕僚们炫耀,娘亲却埋怨他太过招摇,只恐为我引来不好的名声。

果然,人怕出名猪怕壮,我的名声很快传进了锦宫城。

在一个灯火阑珊的傍晚,府里突然来了许多人,最初是灰襟长袖的宫女太监,后来是青衣蓝衫的王公大臣,直到夜里他们才陆续离去。

我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何事,只一味地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

姨娘们告诉我,是太后下旨赐婚了。

赐婚?给谁赐婚?

“除了你还能有谁?傻丫头。”

那……那我要嫁给谁呢?

“当然是嫁给当今圣上了!”

当今圣上?!就是那个刚登基不久的皇太子乔序么?

可是……可是我连见也未曾见过他,更不了解他的品行和才学,凭什么嫁给他呀?

“傻孩子,你可千万别这么想,这是几世难求的福分,你要好好珍惜才是。”

几世难求的福分?

我似懂非懂,迷惑地望着娘亲。她对方姨娘的言论不置可否,只叮嘱我进宫以后万不可任性妄为,务必好好侍奉圣上,孝敬太后,做一位母仪天下的皇后。

做一位母仪天下的皇后?

不……我不要……

我才十一岁啊!怎么做皇后?

难道这件事情就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吗?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第二天清早,我住的静元居就成了府中禁地。包括爹娘在内,任何人想见我,都必须经过皇帝的首肯。而我也只能遵照圣旨,终日待在自己的院落之中,不得随意走动。哪怕我想遛弯,身后也会跟着一大堆女官,美其名曰保护我的安全,其实就是监禁罢了。

这种没有自由的日子,可把我闷坏了!

好在我还能苦中作乐,把学习宫规礼仪勉强当作一件趣事。因为无人打扰又肯下功夫,我很快就掌握了其中要领。女官们对我惊人的学习速度交口称赞,我本就没什么架子,自然愿意和她们成为朋友。谁知她们各个诚惶诚恐,都离我远远的,好像稍微靠近一点,就会被我吃掉。

哼!我有这么可怕么?真是没劲!

这样无聊的日子很快就告一段落。

那个红霞漫天的傍晚,我站在一人高的铜镜前,像一个麻木而冷漠的提线木偶,任由女官们为我穿上凤冠霞帔。我那小小的身躯缩在华丽宽敞的衣冠里,双脚踩着高高的鞋履,一步一步走向那顶紫藤木纯金錾刻凤凰版輿。

可是爹爹呢?娘亲呢?他们在哪儿?为何送亲队伍中没有他们的身影?

我想大喊“爹爹”和“娘亲”,直到开口才想起来,自己从来都不会说话。

无助与绝望迅速涌上心头,眼泪不争气地往下掉。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没了他们的陪伴与呵护,在那重重深宫之中,我又该如何是好?

见我越哭越伤心,一名女官机警地说,哭一哭旺母家,余家今后定能洪福齐天。

是这样么?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如今我已入宫两年有余。我好想爹爹和娘亲啊!我不喜欢这儿,不喜欢每天清早和傍晚的“晨昏定省”;也不喜欢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衣服接受万民朝拜;更不喜欢我那个永远冰山脸的面瘫丈夫。

他连我的名字都记不住,只会“皇后”、“皇后”地叫我,让人讨厌。

哼!我的名字很难记么?我猜他肯定从来都不知道我叫什么。

“肩若削成,腰若约素。”(2)

我叫余约素。

爹爹说,这个名字是我自己起的。

也不知他听哪位道士说,我须得到了三岁再起闺名,否则就会折损寿数。爹爹吓坏了,我是他的老来女,他怎么舍得?于是他赶紧将拟好的名字全部藏起来,直到我三周岁诞辰那天,才重新放到桌上,由我抓阄。

我抓来抓去,最后统统扔在了地上,自己拿笔乱画起来。爹娘急得团团转,又不敢上前喝止我,只好大老远地请来那位道士,让他想想办法。

那道士看看我,又看看我写的“字”,竟然开怀大笑。

他说:“此女命主极贵!”

我并不开心,什么贵不贵的,我又不是早市上的大白菜,还要估价叫卖么?

爹娘也不知是喜是忧,只客气地笑着,给了他许多金银财宝,以谢他认出我写的字——约素。

太后也很喜欢我的名字。在我的印象中,除了阖宫庆典这样重大的场合,她几乎从来不叫我“皇后”,只会亲昵地唤我“素素”。

她就像娘亲一样体贴,每次我去颐宁宫给她请安,她一定要我吃饱了才允许我离开。可她却不似娘亲那般温柔,尤其是她那华贵而凌厉的眼神,犹如一把寒刀,在她四周划开深浅不一的沟壑,让人不敢逾越,更不敢亲近。

说实话,我虽然敬重她,但也十分害怕她某些不为人知的一面。

比如,她经常拿我的名字教育我那个面瘫丈夫。

“思弘丰耗之制,以惇约素之风。”(3)

“家虽丰腴而自处约素,常以惜福教家。”(4)

我这才知道自己胡乱起的名字,原来还有节俭朴素的意思。

更可怕的是,每当我这个丈夫做了什么“奢侈浪费”的错事,她就勒令他来我的凤仪宫睡觉。

天啊!难道他看见我就能想起节俭朴素么?

他才不会呢!

所以每次他来,我都把他晾在主殿里,自己跑到偏殿教宫女们下棋玩乐。这样每到半夜,他就回他的乾清宫睡觉去了。

法子屡试不爽,我也乐得清闲自在。

“殿下。”

旖旎的声音似春风拂过耳畔,我微抬臻首,恍然间看见一个轻巧的身影绕过凤凰挂屏(5),疾步向我走来。

这窈窕妙曼的身姿,不是玲珑又是谁?再看看周遭熟悉的摆设和手中紧握的湖笔,我这才明白,原来我在凤仪宫啊!

唉……怎么最近一练字就发呆呢?

我摇摇头,刚要搁笔,冷不防被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怎么纸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墨迹?这些都是什么时候弄上去的?!这可是我练了半个月的《兰亭集序》(6)啊!居然就这样被我毁了!

我又急又气,索性将宣纸揉成一团,也不管会砸到哪儿,只顾没好气地朝前丢去。

纸团不偏不倚正中来人脚背,玲珑俯身将它拾起,轻轻地放回桌上。她抬眸小觑着我的神色,我哪会真的生气?便冲她点点头,示意她有话直说。

她很快会意道:“殿下,陛下派孙公公传来一道口谕,请您即刻赶往翠华宫。”

翠华宫?

那是锦宫城最北端的宫殿,风景优美,十分静谧。刚入宫那会儿,我常常带着宫女们去翠华宫附近踏青采花,一玩就是大半天。去年三月,新秀进宫,翠华宫成了穆才人的住所,自那之后,我便很少再踏足此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风筝在放飞时,不慎掉入翠华宫中,我带着宫女们去寻,这才真正与她相识。

原来她闺名宛清,只虚长我一岁,和我一样酷爱书法绘画。不仅如此,她还精通茶艺,每每泡出的茶汤,无一不色泽明艳澄亮,香气幽远绵长。就为这一口甘洌,我又恢复了去翠华宫“踏青”的好习惯,慢慢地,我们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

不过,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宛清了。

今年元宵佳节,她在家宴上被太医诊出身孕。乔序喜出望外,自那时起,便将她“软禁”起来,不准任何人擅自接近她,也不准她随意出入翠华宫,和我当初待嫁时一模一样。

太后也格外重视,隔三岔五地派人去翠华宫嘘寒问暖,就连她孕期的饮食都亲自过问。

想想也是,乔序今年二十四岁,膝下却只有一子一女,宫中皇嗣稀薄,二圣难免看重她这一胎。

我上次见到她,还是在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她带着自己的侍女瑞芬在万香园散步,余雪未消,我见她衣衫单薄,就把随身的大氅送给她御寒。分别的时候,玲珑还一直看着她的背影,喃喃地说真是好福气。

我不明白,怀孕之后既不能跑又不能跳,哪儿来的好福气?

玲珑见我久久未曾回应,不由轻声唤道:“殿下?殿下您怎么了?”

啊?什么?

我不会说话,只能眨眨眼睛,示意她我听见了。

她松了口气,道:“殿下,那奴婢替您更衣吧。”

我鬼使神差地点点头,任由她上前褪去我的外衫,可我心头却是毛毛的。

乔序让我去翠华宫做什么呢?

【1】旧时民间以替产妇接生为业的人。

【2】出自曹植《洛神赋》

【3】出自《宋书•后废帝纪》

【4】清朝袁赋诚的《睢阳尚书袁氏家谱》

【5】指贴在有框的木板上或镶嵌在镜框里供悬挂用的屏条。

【6】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余皇后 (00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