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00txs.com)
诸葛亮病逝之后,蒋琬、费祎、董允相继执政,在蜀汉朝廷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蒋琬和董允相继去世之后,就剩下费祎一人了。最后费祎也遇刺身亡,这对蜀汉来说是个莫大的损失。蜀汉接下来又会由谁来掌舵呢?魏国司马昭上台后,蜀汉还能在魏国的卧榻之侧继续保全自己吗?
嫌犯姜维动机明
费祎遇刺,有人怀疑幕后主使是姜维。费祎偃武修文、发展经济,不主张对曹魏用兵,而姜维好大喜功、极力鼓吹北伐,两个人由于政见不同一直存在尖锐的对立。
姜维与诸葛亮其实就跟诸葛亮与刘备是一样的,自从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姜维归附后,他就一直被诸葛亮所看重。诸葛亮曾多次跟人说姜维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并且还计划把姜维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蒋琬当权的时候,姜维也升职做了卫将军。姜维好几次主动挑起了跟曹魏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输赢。曹魏名将郭淮和曹爽都曾是他的手下败将。
费祎主事的时候,姜维处处受到费祎的节制。两个人的政见大不相同。姜维经常对费祎说:“咱们应该发兵北伐了,这可是丞相的既定方针,我们应该为恢复汉室江山而努力。”
但是,费祎不赞同姜维的观点,他认为军力跟国力是成正比的,如果在国力疲弱的情况下贸然跟魏国叫板,结果必败无疑。只有先把国家建设好了,国力强盛了,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向外拓展疆土。
姜维是个典型的西北汉子,对自己的才华武略十分自负,自认为熟悉西北民情,总想把羌、胡部族收归帐下。他认为,如果自己亲自出马,就可以使西北各族归附蜀汉,如此一来,陇西一带都可以为蜀汉所有。因此,他屡次向费祎提议兴兵北伐,但是费祎常常加以阻止,不听他的主张,每次调给他的兵力都不足一万。
《三国演义》里面说诸葛亮率兵四十万北伐,纯粹是小说家演绎的。整个蜀汉在最后归降魏国时,“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引《蜀记》)。只有这么一点儿人,诸葛亮不可能带出四十万壮丁,就连一岁多的娃娃都算上,恐怕也凑不够这个数。由此可见,蜀国的兵力是很少的。
费祎常跟姜维说:“咱们这些人比起诸葛丞相可差太远了,他尚不能平定中原,更何况是我们?所以我们应该专心守住自己的疆土,至于建功立业、开疆拓土的事情就留给后人吧,咱们可千万不能心存侥幸。万一兵败,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虽然今天人们对于费祎和姜维两个人的观点孰优孰劣还有争论,但是大部分人是赞成费祎的见解的。姜维在蜀汉国小民弱的时候要求北伐,确实是劳民伤财、自寻死路。当然也有人认为费祎太保守了,只能困守益州,没有多大出息。这话就有失公允了,在国力强大的情况下当然可以主动进攻,但若在国力弱小的情况下还大动干戈,必然会阻碍国家的发展。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耗子舔猫?——?作死”。
纵观世界历史,凡是弱国用武力挑战强国,最后都会一败涂地,从法国拿破仑到德国希特勒,都是这么一个下场。反过来,英、美两国之所以屡屡获胜就在于他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这里面的门道就是,先把国力发展起来,再打必胜之仗。但是姜维好大喜功,不赞同这种看似迂回的万全之策。
史书记载,姜维“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注引《傅子》)姜维一直渴望建功立业,他认为作为军人,只有到战场上杀敌,才能显示自己的作用。姜维的城府也很深,喜欢阴养死士,有人就认为费祎是被姜维养的死士杀掉的。从逻辑上来说,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没有真凭实据还是不能下定论。
姜伯约九伐中原
费祎不明不白地死了,他的死成为蜀汉政治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后,压制姜维的力量没有了。费祎在公元253年春天遇刺,这年夏天,姜维就率兵大举北伐,历史上把姜维的这之后一系列的北伐称为“九伐中原”。当然“九伐中原”到底是不是九次就不知道了,可能它只是个概数,也可能把蒋琬和费祎的那几次北伐都算上了。总之,北伐次数很多,规模也不尽相同。
当时东吴的宰相诸葛恪举兵北伐,姜维就配合诸葛恪率领数万人马包围了魏国的南安,但是后来军粮用尽,无功而返。当初诸葛亮六出祁山也都是败在军粮耗尽上。入蜀难,出蜀更难,尤其是运输粮草军粮用尽以后,姜维只好撤兵。
第二年,魏国发生了内乱,不但朝臣多有参与,地方官也卷入其中。这年六月,姜维趁机率军攻魏,魏国的狄道守将李简献城投降,姜维就占领了狄道(今天的甘肃临洮)。十月,姜维又率军进攻襄武,打败了魏军,斩杀了魏将。魏军撤退后,姜维乘胜追击,攻破河关、临洮等县。然后姜维下令让河关、临洮、狄道三县的百姓全部入川,之后才率军撤回。这一次出兵可谓大获全胜。
蜀汉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七月,姜维趁魏国大将军司马师病殁,提出和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一起率领数万人马再次攻魏。
由于连年北伐、战事频仍,蜀汉内部不少人都对姜维北伐有意见。征西大将军张翼就很不赞同这次北伐,他在朝廷上劝姜维:“国家弱小,人民劳苦,不宜滥用兵力。”言下之意就是,人家不找咱们麻烦就不错了,咱就这点儿家当,不老老实实守着,瞎折腾什么。
但是姜维一心想要建功立业,张翼只好随同出征。这年八月,姜维兵分三路进攻魏国,其实这只是虚张声势,蜀军主力进攻的是今天的甘肃临夏。
魏国方面,征西将军陈泰进驻陈仓,他命雍州刺史王经向西进驻狄道,据险坚守,待大军到来再跟姜维作战。可是王经是个愣头青,他不听陈泰的号令,没有等陈泰大军到来就率先向姜维开战,结果被姜维打败。王经带领残部退守狄道,陈泰急忙率军前去接应。
狄道之战
击败了王经之后,张翼对姜维说:“咱们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吧,再往前进的话,搞不好适得其反,这次的胜利成果就泡汤了。”姜维求胜心切,坚持率兵包围了狄道。
面对来势汹汹的蜀汉军队,曹魏也做了大量的军事部署,诏命邓艾为安西将军,跟陈泰协力抵抗姜维,然后又让太尉司马孚率军做后援。
陈泰兵至陇西,魏军诸将都知道姜维的厉害,谁都不愿意进军。他们劝陈泰说:“王经新近失败,敌兵的气势正盛,将军您率领临时杂凑起来的军队,继败军之后抵抗乘胜前进的精锐部队,恐怕不能取胜。您不如先占据险要之地以求自保,等观察到敌人的失误之后再进军救援,方为万全之策。”
陈泰听后连连摇头,说:“你们怯战,我不怕,我要跟姜维死斗到底。”于是陈泰兵分三路进至陇西,避开了蜀军主力,出其不意地绕到蜀军背后,行进到狄道东南山上,然后让士兵燃火击鼓。狄道城内的守军一看援军来了,士气大振。
姜维虽然督军沿山猛攻,但是仍然没能打败陈泰。此时,曹魏凉州的援军也即将到达,陈泰、王经想要联手截断蜀军的退路。
姜维一看大势不好,再不走就让人包围了,只好退走钟题。“狄道之战”是三国时期吴、蜀两国联合北伐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歼灭战,以魏国惨胜告终。
魏国在这次战争中被姜维打得很惨,损兵数万,雍州差一点就丢了,曹魏朝廷两度下诏安抚。姜维的声望也随之达到了顶峰,在他驻军钟题的时候,蜀汉朝廷授予他大将军的职务。跟刘备关系那么铁的张飞也只是车骑将军,都没有做到大将军的位置。自此姜维就成了武官之首,变成了蜀汉朝廷的擎天支柱。
生命不息,北伐不止
当姜维退走钟题后,魏国有许多人认为他兵力已经衰减,不可能再次兴兵进犯,只有安西将军邓艾持不同意见。他说:“我们这一次失败,可不是个小损失。咱们被姜维打得落花流水,现在粮库空虚、百姓流离。姜维手下的官兵互相熟悉,兵器齐备锐利,而我们的将领和士兵彼此生疏,兵器也不完备。况且蜀军坐船行进,我军是陆地行军,一逸一劳,高下立判。我们的兵力虽多,但是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地都得有人守卫,他们专攻一处,所以占据优势。而且姜维跟羌人的关系很好,他们从南安、陇西进军,可以吃当地羌人的粮食。如果向祁山进军的话,成熟的麦子有上千顷之多,足以成为他们的外部粮仓。姜维这个人老谋深算,我认为他还会马上向我们发动进攻,诸军不可不防。”
事情果然被邓艾说中了,姜维在钟题休整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出兵祁山。但是邓艾早已有所防备,姜维只好撤兵奔南安。邓艾据守武城山抵抗姜维,姜维跟邓艾争夺险要之地未能成功,当天夜里便渡过渭水东行,沿山奔往上圭。
之前,姜维和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圭会合,但是胡济在约定时间内没能赶到,姜维的部队因此粮少人乏,伤亡惨重,几乎溃不成军。
这次兵败之后,蜀国人就开始埋怨姜维了。姜维只好上书谢罪,自求贬职。后主刘禅下旨把姜维降为后将军,但是代行大将军职权。
又过了两年,魏国的淮南守将诸葛诞跟吴国联系,准备在淮南一带起兵反叛,曹魏朝廷派了几十万大军前去征讨,姜维再次看到了北伐的机会。
当年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到达沈岭。魏国在长安积存了大量的军粮,防守十分薄弱。听到姜维来了,魏国守将人心惶惶。魏国的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唯恐姜维占据长安,便立刻合军驻守。
姜维军至芒水,依山为营,司马望、邓艾近水筑寨。姜维多次挑战,二人坚守不出,一如当年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手段。于是,两军陷入僵持阶段。
双方对垒到来年三四月份,姜维听说诸葛诞失败了,征讨诸葛诞的魏国大军也回师了,知道这次北伐又没希望了。如果再在这儿待着,等人家援军一来,自己就会腹背受敌,只好引军还蜀。
蜀中孔子反对姜维
姜维回蜀后,蜀汉朝廷再次任命姜维为大将军。其实姜维数次北伐,蜀国内部反对他的声音已经不少了。蜀国比起魏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人口、面积跟魏国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天下三分,魏国占二,吴、蜀合着分一,蜀分得的还是最少的。
本来实力就不如人家,人家不大军压境就不错了,姜维还三天两头去挑衅,这不是以卵击石吗?蜀国人再一看,姜维胜少败多,就不想让他再去打仗了。
姜维屡次出兵征战,不仅老百姓苦不堪言,有很多大臣也不高兴。比如号称“蜀中孔子”的谯周就非常反对姜维。谯周对姜维的穷兵黩武、后主刘禅和宦官黄皓的胡作非为很不满,他就写了一篇论文,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
这篇论文叫《仇国论》,文中说:“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意思是,周文王以少胜多,是因为他注意养民;勾践以弱胜强,是能够恤众。不顾百姓疾苦,不能与民休息,自古就是造成社会动乱的原因。你不能不顾自己的实力,只是一味地与敌人硬拼,这无异于以卵击石。所谓“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就是预言蜀汉及东吴必然土崩瓦解,“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诸葛武侯祠内挂有“自古知兵非好战”的对联,凡是治蜀的人都应深思其中的含义。诸葛亮领兵北伐可以,因为他有能力,姜维远远不及诸葛亮,还想完成诸葛亮都没能完成的事业,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姜维重新担任了大将军之后,可能也认识到了自己这两把刷子跟丞相是没法比的。怎么办呢?他就逐渐采取守势,对蜀汉在汉中的防御做了很大的调整。
当年魏延守汉中的时候,采取的是外围抵御,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进入自己的地盘。但是,姜维认为分兵驻守只能御敌、不能获胜,不如让敌兵进来,然后各个据点收敛兵力、聚集粮食,退守险要关口,敌人攻关不能取胜,野外又没有分散的粮食,时间一长就会疲乏劳顿。等到他们退兵的时候,各个部队再一起出击就能大获全胜。
后主刘禅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让督领汉中的胡济撤兵进驻汉寿,那地方咱不要了。那个地方寸草不生,士兵的口粮还要从其他地方运过去,一路上光运粮的兵就得吃不少斤,每年得往里面大把砸钱。
所以,刘禅把军队撤到汉寿,令监军王含镇守乐城,护军蒋斌镇守汉城。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诱敌深入、一股全歼的战略方案。
扶不起的阿斗
姜维此时在蜀汉的职务是大将军,武将之首。当时蜀汉的高级官吏里边还有尚书令陈祗,他是费祎提拔起来的。这个人有才无德,善于花言巧语、逢迎讨好,很受后主刘禅的喜欢。
皇上喜欢听什么陈祗就说什么,皇上爱玩什么他就建议玩什么,什么都顺着皇帝的意思来,特别会拍皇上的马屁,所以皇上怎么看他怎么觉得可爱。
大将军姜维的职位虽然在尚书令之上,但是尚书令是天子的近臣,整天跟皇上待在一块儿,而姜维大部分时间率兵在外,很少参与朝政,所以他的权力反而不如陈祗大。
当时除了陈祗,诸葛瞻、樊建、董厥也是蜀汉的重臣。诸葛瞻是诸葛亮的亲生儿子,从小就特别聪明。诸葛亮曾在给诸葛瑾的信中夸奖自己的儿子:“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蜀书·诸葛瞻传》)诸葛瞻太聪明了,八岁什么都懂;太早成了,恐怕将来不行。其实这都是客套话,诸葛亮的心里绝对是美滋滋的。诸葛瞻十七岁时娶了蜀汉的公主为妻,当上了驸马诸葛瞻的确有才能,可是朝政被宦官黄皓把持,董厥、诸葛瞻这几个人都不敢与之抗衡。
还有一些寡廉鲜耻、丧德败行的士大夫为了飞黄腾达,主动依附于黄皓。这帮人围绕在后主刘禅身边兴风作浪,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就连蜀汉的亲王都拿他们没办法。
由于皇上稀里糊涂,黄皓把蜀汉的政治弄得乌烟瘴气。有一次,吴国使者去蜀汉访问,回来之后便向吴主报告蜀汉的情况。
他对孙权说:“蜀国主上昏乱暗弱、不思己过,臣下安身其间,但求免罪,不思进取。入其朝听不到忠直之言,途经其田野看到百姓们都面有饥色。我听说燕雀处于堂屋之上,子母之间相互嬉乐,认为这是最安定的地方。烟囱破裂、屋栋被焚,而燕雀仍怡然自得,不知祸之将至,这就是蜀汉目前的状况。”
吴国使者仅仅到蜀汉逛了这么一圈,就把蜀汉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可见蜀汉的政治昏聩到了何种程度。
大将军要去种麦
公元262年,姜维又要兴兵北伐,车骑将军廖化反对这次北伐。有一句话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廖化是诸葛亮带出来的人,算是老一辈革命家了,这时其他这么老资格的将领基本都已经去世了,他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的一个,因此在朝中的地位也很高。
廖化劝姜维说:“兵不戢,必自焚。”(《资治通鉴》卷七十八)智谋比不上敌人,力量也弱于敌人,用兵又没有满足的时候,迟早会引火上身,只有自保才是唯一的出路。
姜维不听,但因为廖化是老革命,所以他也不敢把廖化怎么样。出兵北伐的结果可想而知,姜维又被邓艾打得稀里哗啦,只好撤兵驻扎在沓中。沓中位于甘肃,离成都远了去了。
姜维很有才能,是当时蜀汉不可多得的军政人才。但是,他的对手也不比他差。三国时代流行的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袁绍、袁术、吕布这些人早败了,能留下来的都不是人。姜维很厉害不假,但是邓艾也不是一般人,所以,姜维连年兴兵也没能建立太大的功绩。
姜维一心谋划北伐,对国家政事不闻不问,任由黄皓等小人作乱,造成了比北伐失败更加严重的后果。
陈祗活着的时候,姜维压不住陈祗。陈祗死后,黄皓更不买姜维的账。姜维在外领兵时,黄皓在内把持朝政。
黄皓想让他的一个关系户顶替姜维大将军的职务。姜维知道这事之后非常生气,就跟刘禅说:“黄皓奸诈狡猾、专权祸国,阉竖当道,国家迟早要败在他手上。您要吸取东汉灭亡的教训,赶紧下令把他杀了。”
刘禅十分宠信黄皓,他对姜维说:“黄皓不过是在朕面前奔走的小臣,给朕唱歌解闷而已,卿家何必介意?”就是说,你干吗对他这么在意?他一个唱歌的,将来连“奸臣传”都进不了。
姜维看到黄皓的党羽遍布朝廷、盘根错节,想要除掉他也不容易,就暂且放过了他。黄皓知道姜维要杀自己,十分恐慌。毕竟人家攥着枪杆子,于是他就经常在刘禅面前说姜维的坏话。
刘禅说:“你别跟我来这套。你说他坏话能怎么着?咱俩能杀了姜维吗?你赶紧去给大将军谢罪,他不会跟你一般见识的。”
姜维手握兵权,但是却没有对黄皓采用非常手段,所谓当断不断必自乱。看到黄皓来谢罪,姜维的心里咯噔了一下,肯定是我建议皇帝杀他的事让他知道了。姜维就害怕了,宫里宫外都是黄皓的人,搞不好自己就跟当初的窦武、何进一个下场。那两位都是汉朝大将军、皇亲国戚,最后却都被宦官害死了。
因此,姜维就要求到沓中种麦,实际上是出去避祸了。姜维一走,黄皓等人有恃无恐,更加肆意妄为,蜀汉的内部就愈发腐烂了。
不信将军信鬼神
司马师死后,魏国掌权的大臣是司马昭。对于姜维的经常性进犯,司马昭不胜其烦,于是找人商量派刺客去行刺姜维——没了姜维,蜀汉就不能北伐了。手下的大臣一听赶紧劝阻,这手段也太卑鄙了,咱们做事要光明磊落,天下人才会心服口服。
可是不去刺杀姜维,怎么让蜀汉的军队不再犯境呢?司马昭想发兵灭了蜀汉,大臣们都不同意。魏、吴两国之间的长江好过去,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因此魏国从未对蜀主动发起过战争。司马昭要主动伐蜀,魏国大臣都不同意,只有司隶校尉钟会表示赞成。
司马昭告谕众人:“如今吴国土地广大、地势低湿,攻打较为困难,不如先平定巴蜀,三年之后水陆并进攻打东吴。我们平蜀是为了将来平定东吴。蜀汉总共有九万士兵,据守成都和防守其他边境的不下四万,这样剩余的战士也就不过五万人。如今把姜维牵制在沓中,让他不能向东出兵,我们发兵直向骆谷,经过他们的空虚地带袭击汉中。以刘禅的暗弱无能,再加上边境城市被攻破,蜀汉的男女老少就会在蜀中震恐不安,因此敌人的灭亡就在意料之中了。”于是,司马昭以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
姜维驻兵沓中,就是现在的甘肃舟曲附近,那里泥石流频发,距离成都很远。他一得到魏国要南下攻蜀的消息,就赶紧给后主刘禅上书,建议派兵防守蜀汉境内的要隘,防止魏军南下。
黄皓迷信巫术,请了一帮大仙在宫里,这个能变蛇,那个能变耗子。大仙跟皇上说魏军不会来,而且魏国早晚要灭亡,司马昭早晚会死,就这么忽悠皇上。黄皓还建议后主刘禅封锁消息,以至于魏国出兵的消息,蜀汉群臣几乎没有人知道。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腾飞五千年:汉末三国(上下) (00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