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火烧连营

作品: 腾飞五千年:汉末三国(上下) |作者:袁腾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07-21 16:54|

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00txs.com)

公元221年,劳碌奔波了大半辈子、辗转流离于各地的刘备终于修成正果,正式在蜀地称帝,沿用汉朝国号,建元章武。刘备称帝之后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兴起大军攻打东吴,给二弟关羽报仇雪恨对刘备的这个决定,丞相诸葛亮、将军赵云,以及很多文臣武将都不赞同。但是刘备被仇恨冲昏了头脑顾不得这么多,执意要进攻东吴。不久另有一个坏消息传来,三弟张飞因为虐待部下,也被人砍了脑袋杀他的两个人也归降了东吴。这样一来,刘备攻打孙权的念头就更加坚决了。

眼看刘备要举全国之力来攻,孙权先是求和,刘备不许,孙权无奈只好应战。那么,这场战事的结果如何?魏国这时候又在做什么?

明白大臣糊涂帝

眼看刘备跟孙权要大打出手,魏文帝曹丕就跟大臣们一起讨论:他们到底会不会打起来?如果要打会打成什么规模?我们是不是应该乘机干点什么?

孙、曹、刘三方关系复杂,往往一件事能牵扯到三方,更何况这次是刚当上皇帝的刘备要御驾亲征。魏国的大臣们一开始都认为刘备不会真打孙权,就是诈唬,忽悠忽悠,因为蜀乃小国,名将只有一个关羽,现在关羽阵亡,蜀汉正处在担忧恐惧之中,不可能出兵攻打东吴。

只有侍中刘晔说:“蜀国虽然地界狭窄,国力疲弱,但是刘备企图依靠武威巩固自己的地位,势必要出兵。正因为弱,他才要出兵显示一下自己的强大。刘备这是要秀秀肌肉。况且对关羽,刘备名义上是君臣,情谊上却如同手足;关羽被杀,如果刘备不出兵给他报仇,这也不符合道义。”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晔的看法是正确的,他把刘、关,还有蜀、吴两国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透彻。很快,刘备攻打吴国,孙权求和不成准备应战。

孙权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要抵抗刘备,另一方面得防着曹魏在背后偷袭。于是,孙权就决定向曹魏称臣,求得援助。公元221年,孙权派使者向魏国称臣,奏章言辞谦卑,并且把俘获的魏将于禁等人送还。

曹魏的大臣看到孙权称臣,纷纷向魏文帝表示祝贺,唯独刘晔说:“没什么可贺的,孙权无故向我曹魏称臣投降,一定是他的内部发生了危机。刘备出动大军讨伐他,他外有强敌,部属心里不安,又怕我们魏国乘机进攻,所以献上土地请求投降。一来可以防止我们进兵,二来借助我们的援助加强他自己的地位,迷惑刘备。如今天下三分,我们占有全国土地的十分之八,吴、蜀各自仅保有一州之地,凭恃险要,依托长江大湖,他们有急难的时候相互援助,这样才对小国有利。而咱们此时应该大举进兵,直接渡江袭击孙权。蜀汉从西边进攻,我们从北边偷袭,不出十天,吴国必亡。吴国一亡,蜀汉可就势单力孤了。即使我们把吴国的一部分土地割让给蜀汉,蜀汉也不会存在很长时间。更何况蜀汉只能得到吴国的边远之地,我们却可以得到吴国的本土江南地区。”

刘晔的建议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这时候是魏国灭吴的千载良机。但是魏文帝曹丕没有他爸爸的胆略雄心,反而对大臣们说:“有人投降称臣我们却要讨伐他,会使天下愿意归服我们的人产生疑心,不如接受吴国的归降,袭击蜀汉的后路。反正要打一个,何必要打吴呢?干脆打蜀得了。我们跟吴两路进攻,先把蜀灭了不就完了吗?”

刘晔听罢连连摇头,说:“不可不可,我们距蜀路途遥远,距离吴近,怎么能舍近求远呢?蜀汉知道我们进攻它,就不会打吴国了。这时吴国就算不帮助蜀汉,也不会帮助咱们,这样就变成了咱跟蜀汉单挑了。但如果蜀汉知道我军伐吴,刘备就会料到吴国必亡,会很高兴地向吴国进军,同我们争夺分割吴国的疆土,不会改变计划。刘备不会抑制自己的怒火去救援吴国,对吧?这样就变成了魏、蜀联合灭吴。所以应该打吴,不应该打蜀。”

但是魏文帝还是觉得这么做实在有伤道义,拒绝了刘晔的建议。他身上还是书生意气多些,不像曹操那么没底线,什么都敢干。

能言善辩小使者

曹丕既然接受了孙权的臣服,就觉得自己得有点儿表示,人家向自己称臣,当然得图点啥,所以他准备派大臣带册命,封孙权为吴王,并加赐九锡,以示尊崇。

刘晔说:“不行,不能封孙权为王,异姓不王。陛下您接受汉朝皇帝禅让做了咱们魏国皇帝,德行符合天地,声名远播四方。孙权虽然有雄才大略,但是他的级别在汉朝就是骠骑将军、南昌侯,官品很低,权势卑下。咱们接受了他的归降,可以晋封他将军的称号,封他为十万户侯,但是不能一下子封他为王,他又不姓曹,怎么能封王呢?王跟皇帝相比,只差一级,所使用的礼乐、服饰、车马的等级也很混乱。孙权如果只是个侯爵,江南的士人、百姓和他就没有君臣名分。如果您给他加上王的称号,那么江南士人、百姓就会跟他确立君臣关系,孙权就如虎添翼了。再者,孙权要是封了王,蜀军退走之后,肯定会对咱们魏国无礼。所以不要封他为王。”

魏文帝仍然不听,觉得孙权既然主动称臣,这就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自己要让天下人知道,归顺大魏的人是有好下场的,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执意要给孙权封王。

曹魏的使者来到孙权的地盘之后,孙权的手下认为孙权应该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该接受曹魏的封号。孙权说:“从古至今,没听说过九州伯这一称号。从前沛公刘邦也接受过项羽封给的汉王,这只不过是一时权宜之计,没什么损害,孤王也不觉得丢人。”孙权就接受了曹魏的封号。

之后,吴王孙权派人入魏国致谢,当时派出的使者能言善辩。魏文帝问使者:“吴王是什么样的君主?”使者回答:“聪明,仁厚,智慧,有雄才大略。”文帝问:“何以见得?”使者说:“吴王从平民百姓当中选拔鲁肃委以重任,这就是聪;于行伍中提拔吕蒙为统帅,这就是明;俘获于禁而不加害是仁厚;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智慧;仅占据扬州、荆州、交州三州之地,却对天下虎视眈眈,这就是雄才;屈尊向陛下称臣,这就是他的谋略。”

文帝又问:“你们吴王学问很大吗?”使者说:“吴王有战船万艘,军队百万,任用贤能,志在治理天下。闲暇时博览经典,批阅史籍,吸收书中精华奇妙之处,而不效仿迂腐书生只在书中寻章摘句。我家大王学贯古今,才高八斗。”

文帝听完有点儿不爽,说:“你们吴国可以被征服吗?”使者说:“大国有征讨小国的军队,小国则有充分防御大国的办法。”文帝又问:“你们吴国把魏国看成祸难吗?”使者说:“吴国有大军百万战船万艘,有长江、汉水护城。我们把任何东西都不看作祸难,谁来我们都不畏惧。”

文帝听完哈哈大笑,说:“吴国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呢?”使者说:“我们吴国特别聪明、通达的人大概有八九十位。像我这样的车载斗量,数不胜数。”魏文帝曹丕一方面觉得这个使臣的口才真好简直是个忽悠大王;另一方面也认为孙权的确是个人物,手下有这样的能干之士。

不被理解的主帅

就在孙权向曹丕称臣,双方在怀疑和试探中暂时达成联盟的时候,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率军从秭归出兵进攻东吴。

身受诸葛亮器重的部将黄权劝谏刘备:“吴军强悍善战,而我们的水军顺长江而下,前进容易,撤退困难。请陛下派我做先锋,向敌人发动攻击,陛下应该在后方坐镇,不要轻易涉险。”

但是刘备不听黄权的建议,不肯让黄权做先锋,非要自己统率大军前进,而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统领长江以北各路蜀军,到夷陵以北,跟江北吴军相距,监视魏军动向,以防袭击。

于是,刘备亲率大军自秭归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坐镇猇亭督师。蜀军水陆并进,从巫峡到夷陵,沿路扎下几十个大营。然后刘备派侍中马良率部进武陵郡,策应反吴投蜀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侧翼。

探报刘备来袭,当时的吴国将领纷纷请求出兵迎击,大都督陆逊连连摆手,说:“刘备率军沿长江东下,锐气正盛,而且凭据高山,坚守险要,很难向他们发起迅猛进攻,即使攻击成功,也不能把他们全部击败。如果攻击不利的话,还将会损伤我们的主力,这可不是一个小失误。目前,我们只有褒奖、激励将士,多方采纳和实施破敌策略,密切观察形势变化。如果这一带是平原旷野,咱们还要担心互相追逐的困扰,而他们现在是沿着山岭部署军队,这就太好了,天助我也。蜀军不但兵力无法展开,反而因为困在树木乱石之中,自己会渐渐筋疲力尽。咱们要有耐心,要等待他们战斗力消减之后再加以攻击。”

陆逊帐下的将领都不是很能理解主帅的想法,反而认为陆逊害怕刘备,不敢应战,对陆逊很不满。

机会是等来的

刘备一看陆逊不来跟自己决战,就想引诱他出击。我大老远跑到这儿来,不是为了跟你演戏,混演艺圈,我是来打败你的。因为蜀军连营扎寨几乎上百里,评书演义和戏曲中说是摆了七百里的一字长蛇阵,所以没法集中主力去进攻陆逊。于是刘备命令将军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扎营,这实际上是一个诱饵。

吴军一看刘备几千人马送上门来,就纷纷要求出击。陆逊说:“不能出击,此中一定有诈,咱们暂且观察。”刘备一看陆逊不出击,自己的计划无法实现,只好命令八千伏兵从山谷中出来。这时候,吴国将领中才渐渐地开始有人佩服陆逊,认为他不让出击是对的。

两军就在夷陵猇亭开始耗,一耗就是半年。

当时盛夏暑热,蜀军无法速战速胜,将士们不胜其苦,刘备也无可奈何,这地方不是用兵的地方,发动进攻也攻不下来,退也退不回去,怎么办?只好屯兵休整,等待秋后再发动进攻。

蜀军这时已深入吴境五六百里,而且在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后勤保障十分困难。为了让士兵们不至于中暑,刘备又只好让水军舍舟登陆,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之中,依傍溪涧。蜀军百里连营兵力分散,吴军统帅陆逊马上看到了反击的机会。

陆逊一见蜀军士气低靡,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时机业已成熟,就给孙权上书,说:“夷陵乃军事要地,其得失关系我吴国生死存亡,失去了夷陵不仅仅是损失了一个郡,还会殃及荆州。刘备违背常情,不守护自己的巢穴,胆敢自己送上门来。微臣虽然不才,凭借大王威名名正言顺讨伐逆贼,大败敌军就在眼前,没有什么可忧虑的。我当初担心刘备会水陆并进,现在他舍水路不走,从陆路进发随处扎营。微臣观察他的军事部署一时不会有什么变化了,所以我决定现在就反击。”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这一年闰六月,陆逊要向蜀军发动突然袭击。这时部下们就有点疑惑了,说:“如果发动进攻,应该乘刘备立足未稳的时候。如今蜀军深入我国五六百里,和我们对峙了七八个月,占据了险要,加强了防守,现在进攻,恐怕不会顺利吧?”

陆逊听罢摇头说:“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刘备很狡猾,而且战争经验丰富,蜀军刚刚集结的时候,他思虑周详,我们无法向他发动攻击。而今,蜀军驻扎了很长时间,找不到我军的漏洞,将士疲惫,心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现在正是我们对他前后夹击的好机会。于是陆逊下令先向蜀军的一个营垒发动进攻。

结果吴军这一仗失利了,没有打败蜀军。但是,陆逊却通过此战找到了刘备大军的致命破绽。

七百里

当时江南正值盛夏,天气闷热,蜀军在深山密林中扎寨,营寨都是木栅栏筑成的,周围也都是树木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陆逊看到了刘备大军这一致命的破绽,在决战开始之后,就令吴军士卒各执茅草一把,趁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

当夜,正好刮东南风,顿时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动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五千人马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围困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率军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蜀军。诸葛瑾、骆统、周胤也配合陆逊的主力向猇亭蜀军发起攻击。

吴军进展顺利,很快攻破蜀军营寨四十多座,并且动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将张南、冯习和土著部落的首领沙摩柯阵亡。

刘备看到自己步步为营的营寨被人家一把火烧得狼烟四起,于是登上马鞍山据守。陆逊督促各军四面围攻,在此又歼灭蜀军近万人,蜀军溃不成军。刘备只好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被吴将孙桓紧紧追赶,差点儿被擒。将军傅肜率部断后,力战身亡。后来刘备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丢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中(今四川奉节东)。

蜀军的船只、器械等军用物资一下子全部被陆逊缴获;蜀军士兵的尸体填满长江江面,顺流而下。刘备既惭愧又失望,说:“没想到,朕被陆逊羞辱,此乃天意啊!”刘备打了一辈子败仗,但是这一战败得最惨,而且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战。

当初给刘备提建议,而刘备不听的那位镇北将军黄权率领部下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之后,黄权的归路被吴军截断,不得已率众向曹魏投降。同年,马良在南方向西北撤退的时候,也被东吴大将截击而战死。

大都督的忍字经

当陆逊和刘备两军对峙的时候,吴国的安东中郎将孙桓率军在夷道抗击蜀军前锋。孙桓被蜀军包围向陆逊求援,陆逊说不能援助他。

将领纷纷表示疑惑:“这哪儿成?孙将军是大王同族,如今被围受困,为什么不能派兵援助呢?”陆逊说:“孙将军深得军心,城池坚固,军粮充足,不必担忧。我的计划成功之后,我们不救孙将军,蜀军对孙将军的包围也会自行解除。”果然,陆逊后,包围孙桓的蜀军争相逃走。

后来孙桓见到陆逊,跟他说:“一开始我确实埋怨你见死不救。蜀军跟你对峙,你们那儿不打仗,他一个劲儿打我你却不来救我。现在事情明朗了,才知道你真是大将之才,调度有方啊!”

在陆逊刚被任命为大都督的时候,他部下很多将领——有些是东吴三朝老臣,有些是讨逆将军孙策的老部下,有些还是孙权的同族或亲戚,这些人骄傲自大,不服从调度指挥。

陆逊手按宝剑跟他们说:“刘备乃天下闻名的强人,曹操都忌惮他三分,如今率大军进入我国境内,这可是我们的强劲对手。诸位受国家大恩,应该和睦相处,齐心合力消灭强敌,以报国家。可是你们却不听我的指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是看不起我吗?我陆逊虽为一介书生,但是受主公委任。主公之所以委任我做都督,委屈你们做我的部下,就是认为我有一点可以称道,那就是我能忍辱负重。大家各有职责,岂能推辞?军有常法,不可违反,以后谁要再不听调度,休怪军法无情。”

等到大败刘备之后,诸位将领都心服口服:都督确实不是白当的,真是能够忍辱负重,忍了半年,然后抓住有利的机会进行反击。

吴王孙权知道这些事之后对陆逊说:“将军当初为什么不向我举报那些不听指挥的人呢?孤王可以替你整治他们啊。”

陆逊回答:“臣受主公深恩厚德,而这些将领或者是主公的心腹爱将,或者是主公的得力助手,或者是国家的功臣,他们都是大王应当依赖、共同成就大业的人。臣仰慕蔺相如、寇恂以国事为重、委曲求全的做法,为的是有利于国家。”

吴王听后大笑,对陆逊倍加赞赏,加给他辅国将军称号,兼任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夷陵之战中刘备被东吴年轻的将领陆逊打得惨败而归,东吴会不会乘机继续向刘备进攻?刘备人生当中还会上演哪些故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腾飞五千年:汉末三国(上下) (00txs.com)”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