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域名(9txs)被墙,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00txs.com)
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中原,没有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的险招,而是兵出祁山,打算由陇入陕,可惜错用先锋马谡,痛失了街亭,只好无功而返。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然后向后主刘禅请罪,自贬三级从此开始经营蜀汉内政,积极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
其实,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也不是一无所得。在兵出祁山的时候,他得到了一员勇将,这个人日后成为蜀汉政坛的核心人物。此人是谁呢?
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得到的大将就是姜维姜伯约。姜维是天水郡冀县人,文武双全,在州中任从事。他的父亲也做过郡中的功曹,当年戎、羌叛乱的时候,他父亲为保护郡太守战死疆场,所以朝廷赐姜维中郎之职,让他参与管理本郡军事。
公元228年春天,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当时曹魏的天水太守正带着姜维等人随同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视察。太守得知蜀军赶到祁山后诸县响应,就报给了刺史郭淮。郭淮一听就打算撤到东边去守备。太守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乘夜追随刺史郭淮逃向东方,不在风口浪尖的天水待着了。这样一来,天水就没人防守了。
姜维发现太守走了,天水郡没有主事的了,只好回到家乡冀县。冀县的官吏、百姓大喜,推举姜维去见诸葛亮。当时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的整个作战计划遭到了破坏,只好率领千余人户,带着投降的姜维等人班师回蜀。
姜维归蜀的时候跟他的母亲失散了。有记载说,姜维归蜀不久,就收到了母亲的书信,让他寻找当归。当归是一味中药,实际上是暗示姜维回魏国。姜维给母亲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远志也是一味中药,我有远志,我不寻找当归,表明了姜维追随诸葛亮的决心。
诸葛亮觉得姜维有胆识,就任命他为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姜维才二十七岁。诸葛亮还给留守丞相府的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对姜维赞赏不已。信中,诸葛亮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永南就是李邵,季常就是马谡的哥哥马良,二人跟随刘备伐东吴时战死了。诸葛亮认为他们都比不上姜伯约。
诸葛亮还说:“咱们要先训练步兵五六千人,这些人要像猛虎一样,能对魏国发动猛攻。姜伯约对军事很有领悟力,也有胆量义气,懂得用兵的道理。此人心存汉室,才气又高出常人一倍。现在我让他帮我练兵,一练完兵,我就带他回成都觐见主上。”姜维在蜀汉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甚至有望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锤炼能干之将
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蜀汉内部有人建议诸葛亮征调更多的人马再次发兵伐魏,但是诸葛亮不同意。
诸葛亮说:“先前在祁山、箕谷的时候,我们的人马多于敌军,但是没能打败敌人,反而被敌人打败,所以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兵少,而在于没有能战之将。现在我打算裁减兵将,彰明法令,反思过失,将来另想变通的办法。如果不这样做,兵将再多也没有用处!从今往后,凡是一心为国家分忧效忠的人都可以当面批评我的过错。”
此后,诸葛亮每当考察有功将士,任何微小的功劳都不遗漏,并且还经常引咎自责,把自己的过失在蜀汉全境进行公开。此外,诸葛亮加紧练兵,准备将来再度北伐。这样一来,蜀汉将士精简干练,老百姓也很快忘记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后出师表》
诸葛亮回军的时候,曹魏的大都督曹真也讨伐了安定等投降蜀汉的三个郡,三郡就又变成了曹魏的地盘。曹真认为诸葛亮一定会吸取出兵祁山的教训,下次从陈仓出兵,所以让将军郝昭驻守陈仓,修建城池。
诸葛亮在蜀汉内部整顿内务、准备再次发兵的时候,东吴引诱魏将曹休到吴国境内交战,结果曹休战败,魏国于是派其他将领增援曹休。这样一来,吴、魏之间的战争就持续了好几个月。到了这一年冬天,诸葛亮打算趁着曹休战败、魏军东下、关中空虚的机会,再次出兵伐魏。
但是蜀汉的大臣们对于能否取胜心存怀疑,毕竟年初才战败,而且频繁发兵对蜀汉的财力、物力是个极大的考验。蜀汉国小势微,仅有一州之地,如果频繁地主动攻打曹魏,无异于以卵击石。
面对群臣的质疑,也为了打消皇帝的疑虑,诸葛亮给后主刘禅又上了一道出师表,这就是《后出师表》。在这道表文中,诸葛亮开篇就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先帝知道蜀汉跟曹贼势不两立,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微臣。以先帝的英明,他应该知道,我的才能不足以征讨曹贼,而且敌人的力量很强大。但是不征讨曹贼的话,先帝创建的王业就会消亡。为什么要坐视自己的灭亡而不主动出击呢?所以先帝毫不犹豫地把讨伐曹贼的大业托付给我。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我接受遗命之后,每天睡不安稳,饭也吃不香。我认识到,要想讨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平定南方各郡,所以我才领兵渡过泸水。我两天才吃一顿饭,不是我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我想到蜀汉的王业不能偏安在蜀都,所以宁愿冒着艰难危险也要奉行先帝的遗命。现在有些大臣认为主动出兵进攻曹魏不是上策,但是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出疲困之态,又在东方跟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而现在正是进兵的大好时机。
接着,诸葛亮在表文当中列举了前代先人成败得失的事迹,向后主刘禅指出,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军队驻扎下来不去攻打敌人,付出的辛劳、费用一样也不比打仗少。既然如此,不如现在考虑攻取北方。最后,诸葛亮对皇上说:“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你们跟我说现在不能攻打曹魏,其实天下的事情是很难料定的。以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经被他平定了。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发兵北征,干掉了夏侯渊,这是曹操没有想到的。当时我们认为复兴汉室的大业就要成功了。没想到,后来东吴背盟,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然后曹丕称了帝,复兴大业就画了个分号。所有的事情都像这样是很难预料的,我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不顺利,这就不是我能够预见的了。
这篇表文在历史上也有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这并不是诸葛亮写的,但是,不管是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确是诸葛亮一生辅佐蜀汉的写照。
老乡劝也没用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大军包围了陈仓。但是,因为陈仓守军早有准备,诸葛亮没能攻下来,他就让魏国守将郝昭的一个同乡到城外远远地劝说郝昭:“你跟着魏国混没啥出息,还是投奔我们丞相吧!”郝昭在城楼上对老乡说:“我们魏国的法律您是熟悉的,我的为人您也了解,我深受国恩,而且门第崇高,您不必多说,我只有一死而已。”
老乡回去之后把郝昭的话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让他再次去劝郝昭。老乡就又去对郝昭说:“你兵微将寡,抵挡不住,何必白白自取毁灭?”郝昭就变了脸,对老乡说:“咱们前面已经说清楚了,您再多说,我认识您,我的箭可不认识您。”老乡只好悻悻而归。
诸葛亮认为自己有数万人马,而郝昭才一千多人,又估计曹魏的救兵不一定能及时赶到,于是发兵攻打郝昭。
蜀汉士兵架起云梯,魏军放火把云梯点着了,梯上的人都被大火烧死。郝昭还让人拿绳子系住石磨,往城下扔,把蜀汉军队撞击城门的冲车砸毁了。诸葛亮只好又制造了百尺高的井字形木栏,蜀兵站在上面向城中射箭,并且用土块填塞护城的壕沟,想攀登城墙。但郝昭在城内修了一道内城墙。诸葛亮又挖了地道,想通过地道攻进城里,郝昭就在城内挖横向的地道进行拦截。昼夜攻守,双方相持了二十多天斗智斗力,蜀汉军队费尽力气都没有能够拿下陈仓。
魏国大都督曹真得到陈仓吃紧的消息,就派遣将军费曜救援郝昭。明帝曹叡也召见大将张郃,让他带兵去攻打诸葛亮。明帝亲自摆下酒席为张郃送行,问张郃:“等将军您赶到,诸葛亮会不会已经夺取了陈仓?”张郃了解诸葛亮深入作战缺乏粮食,屈指一算,说:“陛下勿忧,等臣赶到,诸葛亮想必已经撤走了。”张郃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路,还没有到达陈仓,诸葛亮果然因为军粮用尽领兵退去。魏国将军王双率军追赶,被诸葛亮击杀。就这样,诸葛亮第二次出师北伐,仍然是无功而返。
来年春天,也就是公元229年春,诸葛亮派遣部将攻打武都、阴平二郡,取得了成功。蜀汉后主刘禅又委任诸葛亮为丞相,这就是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
没有打起来的仗
公元230年,曹魏当时的大司马曹真对明帝说:“蜀汉多次入侵,现在请陛下下令,我由斜谷出兵讨伐,各将领兵分几路同时并进,一定可以大获全胜。”曹真的意思是,诸葛亮老骚扰咱们,老给咱捣乱,太讨厌了,咱们必须主动出击,惩罚一下蜀汉。
魏明帝听了曹真的建议,颁布诏书,让大将军司马懿逆汉水由西城(今陕西安康附近)进军,跟曹真在汉中会合,然后委派其他将领分别从子午谷和武威进军入蜀。
这时候,司空陈群劝谏魏明帝:“当年太祖武皇帝到阳平攻打张鲁,大量收集豆麦以增加军粮供给,张鲁没有攻下,而粮食已经告急了。如今既不能就地取粮,且斜谷地势险要,无论进退都很困难,转运粮食肯定会被抄袭截击,如果留士兵据守险要之处,又会损兵折将,所以咱们应该深思熟虑。”明帝认为陈群说得对。当曹真再次上书要求从子午谷进攻汉中的时候,明帝就把陈群的意见交给曹真参考。但是曹真不理会陈群的意见,一介文官,书生之见,他懂什么!于是明帝听从了曹真的意见,下令进军。
诸葛亮听说魏军赶到,立刻率领大军在成固、赤坂等地严阵以待。这里也是几路魏军的会师之处,诸葛亮让跟他同受顾命的大臣李严率领两万人马赶往汉中镇守,并且上表奏请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统领军队掌管接应之事。
当时天气很不好,瓢泼大雨下了整整一个月,栈道断绝,军事行动非常困难。魏国太尉华歆上书给魏明帝,说:“陛下以圣道而处在像成康之治一样的盛世,希望您专心于国家的文治,把征伐作为以后的事情。治理天下的人应该以民众为基础,而民众以衣食为根本,如果能够使中原没有饥饿、寒冷之苦百姓对上没有离心离德之意,那么吴、蜀二贼的矛盾可以坐待其爆发。”意思就是,我们现在应该专于内务,不要主动进攻。
明帝回答道:“敌人凭借高山大川,太祖、世祖几经辛劳没有平定,朕岂敢自我吹嘘一定能够消灭敌人?将领们以为不进兵,二贼不可能自行败亡,因此用兵以窥测敌人的破绽。如果天时没有到来的话武王伐纣会师盟津而回军,就是前车之鉴,朕不会忘记历史的教训。”你放心,我打一个试试,试探一下蜀贼的能力,能打我就打,不能打我就撤,我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非跟他死磕。当年周武王伐纣,也不是一举成功,事先不也试了试吗?
但是因为其他好几位大臣也上书,认为天气恶劣,不宜进军,所以到了九月,魏明帝下诏让曹真班师,等于魏、蜀这一次并没有真正打起来。评书演义里把这一场战争称为诸葛亮第四次出师北伐,其实这次战争诸葛亮处在防御一方,而且双方根本就没打起来。
欲射一马而射死一獐
公元231年,诸葛亮让李严以中都护的官职署理汉中留府的事务,自己亲率各路大军进军魏国,向曹魏发动了第四次进攻,兵围祁山。这就是评书演义里说的五出祁山。
诸葛亮为了解决前面几次军粮匮乏的问题,制造了木牛流马运输军用物资。据说木牛流马是刻成牛马的形状,能自己行走。但是,木牛流马并没有留下图例和样品,到底什么样谁也没见过,后世对其多是猜测。一般人认为,木牛流马就是诸葛亮改进的普通独轮推车,也有人认为是一种新颖的自动机械。
这时候,曹魏的大司马曹真正在病中,明帝就让司马懿向西驻扎在长安,统领张郃等诸将抵御诸葛亮。司马懿令将军费曜留下四千精兵驻守长安,其余的士兵全部往西援救祁山。
张郃打算分出部分兵力驻守雍县和郿县。司马懿跟张郃说:“如果前面的部队能够独立抵挡敌军,那么将军你的部署是对的;如果前面的部队不能挡住敌军,那么你的部署就不对了。当年楚国三军就是因为分兵而被英布击败的,所以咱们必须要合兵一处。”于是全军推进。
诸葛亮分出一支部队留下来进攻祁山,然后亲率大军到上圭迎战司马懿。郭淮、费曜抄袭诸葛亮的后路,被诸葛亮打败。诸葛亮还趁机收割了田里的麦子,跟司马懿在上圭以东地区遭遇。司马懿缩小防御面,依靠险要扎营据守。两军不得交战,诸葛亮只好率军退回。
诸葛亮退军的时候,司马懿尾随着诸葛亮到了卤城。张郃就跟司马懿说:“诸葛亮这次来攻击我军,是想跟我军决战,但是他没有达到目的,所以他认为我军打算以持久之计制胜,况且祁山方面知道大军已经靠近,人心自然稳定,可以在这里驻军,然后我们分出一支奇兵埋伏在他们的后路,不应当只尾随而不敢追击,使得将士失望。现在诸葛亮孤军作战,粮食又少,他肯定是在逃跑,我们必须要追他。”
司马懿不听张郃的意见,仍然尾随诸葛亮,跟欢送似的。等到快追上诸葛亮大军的时候,司马懿又上山扎营,拒绝同诸葛亮交战。全军上下多次要求出战,司马懿都拒绝了。
将领们对此很是不解,就不高兴了,大将军您畏蜀如虎,怎能不让天下人取笑?司马懿毫不在意,你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我就是不出战。将领们士气高昂,纷纷请求出战。司马懿最终耐不住诸将请求让张郃围攻祁山的守将何平,自己率中路军与诸葛亮正面对峙。诸葛亮命魏延、高翔、吴班诸将迎战,魏军大败,被蜀军俘获了三千多人。司马懿只好退军回营。
到了这一年六月,诸葛亮因为粮草已尽,准备退军。司马懿一看,这是个好机会,这回诸葛亮是真的没粮食了,于是命令张郃领兵追击。诸葛亮料到魏军必来追击,就设下了埋伏。张郃领兵到了木门与诸葛亮交战,蜀军居高临下,万箭齐发,张郃中箭而死。诸葛亮得意扬扬,我本来想射死一马,没想到射死了一獐(张)。
颠倒是非终败露
这次诸葛亮进攻祁山的时候,李平(此时李严改名叫李平)留守后方,掌管督运军需事务。淫雨连绵,李平担心粮草供应不上,就派参军假传后主旨意,叫诸葛亮退兵,以便将来自己推卸责任。没想到诸葛亮看到后主旨意,真的准备退兵。李平听到诸葛亮退兵的消息又假装惊讶,说:“咱军粮充足,丞相为什么回来了?”李平然后又要斩杀督运粮草的将领,解脱自己失职不办的责任。他还向后主上表,说军队假装退却是想诱敌深入,歼灭敌人。
诸葛亮何等人也,怎能不觉其中蹊跷,于是把李平前后亲笔所写的信函、书奏调来一查,发现里面全是矛盾。诸葛亮因此责问李平,李平理屈词穷,只好低头认罪。于是诸葛亮上表奏明后主,罢掉李平的官职,削去封爵食邑,流放梓潼郡。但是,诸葛亮仍然任命李平的儿子李丰为中郎将、参军事。
诸葛亮写信告诉李丰,说:“我和你们父子齐心协力辅佐汉室,上表推荐你父亲典理汉中事务,委任你在东关镇守,自认为自始至终可以依靠你们父子,怎么会想到你们能中途背离?如果你父亲能够认真悔过,一心一意为国效忠,你与蒋琬推心置腹,同心共事,那么闭塞的可能通泰,失去的可以再得到你仔细思考思考这一劝诫,希望能明白我的用心。”
诸葛亮又给蒋琬、董允这些人写信,说:“孝起以前对我说李平居心很深,乡里认为不好接近。我认为他虽然严峻苛刻,但不触犯他也无妨,没想到又有苏秦、张仪反复无常之事出人意料地重演。可以让孝起知道这件事。”孝起指的是蜀汉的卫尉陈震。他跟诸葛亮说过李平这人不能用,不好接触。诸葛亮当时并没当回事,现在觉得还是陈震有知人之明。
诸葛亮在失了街亭之后,以、王业不偏安的精神,前后又四次出兵,当然有一次是曹魏来攻,双方你来我往,都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成果。那么,诸葛亮的北伐之举还会继续吗?
秋风五丈原
处理完李平之后,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三年准备,又一次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因为诸葛亮认识到北伐的成功与否关键问题是粮草,而且讨伐曹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打持久战,因此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新的北伐。这三年他主要干什么了?屯田。诸葛亮倾全国之力,集合了十万大军,这些人战时上战场,平时务农,然后在靠近前线的地方建大粮仓,把收获的粮食运到那里,以便缩短运输路线。第六次出祁山,诸葛亮能取得北伐的胜利吗?
谁说我是伪娘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营,就是今天的陕西岐山县。同时诸葛亮派遣使节前往吴国,相约两国共同出兵,给曹魏来个两头堵。
面对诸葛亮的这次大举来攻,魏国的统帅依然是司马懿。司马懿也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水立营抵御诸葛亮。司马懿对将领们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往东确实可怕,但他现在往西去五丈原那咱们就没有什么危险了。”诸葛亮后来果然驻兵五丈原。
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依然会争夺北原,我们应该先占领它。”司马懿就让大家讨论要不要占北原,大家都说没必要。郭淮力排众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和北山连兵,断绝长安通往陇西的道路,使百姓和羌人动荡不安,这对国家是不利的。”司马懿便让郭淮驻防在北原。营垒还没筑成,蜀汉大军已经赶到。郭淮率军迎战,击退了蜀军。
初次交战失利,诸葛亮就命令大军在五丈原扎下大营,但并不出战。这让司马懿很是摸不着头脑,心想:你不是嘲笑我不敢跟你打吗?你不是老觉得我没种吗?怎么你孔明也变成了缩头乌龟?司马懿经过一番侦察发现,蜀军正在五丈原一带开荒种地。原来诸葛亮打算屯田打下粮食,跟魏军耗下去。
司马懿一看诸葛亮搞拖延战术心里就乐了,你拖我也拖,咱就拖吧,反正我没有粮草后患,大本营从关中给我运粮食那是相当容易,咱俩就耗着呗,看谁能耗得过谁,不打仗我还乐得省心、安全,这要一打难免又上了你的套儿,被你揍一顿。
司马懿这一拖,诸葛亮就有点儿急了,毕竟魏国家大业大,人家不怕耗,而且又得地利之便,自己从蜀地到陕西千里迢迢,人力、物力都没法跟魏国长期对峙。而且由于长久操劳,诸葛亮的健康状况很不乐观。为了早日结束战斗,诸葛亮就派人向魏军挑战,天天骂阵。但是司马懿紧闭大门,拒绝交战,任凭你怎么骂,就是不出战。
诸葛亮一看老这么耗着不行,得想办法激怒司马懿,得让他出战,就让人把妇女用的头巾、发饰、衣服送给司马懿。这相当侮辱人,司马懿又不是伪娘,送他这些他能不生气吗?还没等司马懿发话,魏国的将军们就纷纷破口大骂:“诸葛老儿你太欺负人了,你当我们都是娘们儿吗?不在战场上修理修理你们,你们还真当我们是吃干饭的!”
司马懿一看手下将领们个个怒发冲冠,就顺水推舟,上表给魏明帝曹叡请求出战,但是被明帝拒绝了。明帝唯恐众将不听调度,还专门派使者持节赶赴魏军大营,阻止诸将行动。使者带着符节坐在大营门口,谁要是想出战,他就负责把谁给骂回去。司马懿屡次请求出兵,都被使者严词拒绝。
蜀汉的护军姜维看到这种情况就对诸葛亮说:“魏国使者持符节来到,我看贼军是不会出战了。”但是诸葛亮看清了司马懿的本意,说:“司马懿本来就无心作战,他请求出战只是向部众表明自己敢于用武而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能制胜我军,难道还需要远隔千里请求作战吗?”
这时,司马懿的弟弟来信询问前线的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诸葛亮志向远大,但不能及时抓住战机,谋划众多但是缺少决断,喜欢用兵而缺少权变,虽然他率军十万,但是现在他已经掉进了我的陷阱,我一定能够击溃他。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不久,诸葛亮又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却跟蜀汉的使者拉起了家常,问:“你家丞相起居何如?食可几米?”使者说:“我们家丞相一顿饭吃三四升米。”然后又问政事,使者说:“罚二十杖以上皆亲览。”经过这么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就对周围的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繁,我看他活不了多久了。”事情果然如司马懿预料的那样,诸葛亮因为常年征战,日理万机,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诸葛亮病重,消息就传到了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一听相父病危,坚持不了多久了,就慌了神,自己当皇帝这些年一直是做清闲天子,每天就是吃吃喝喝,逗逗乐子,跟美女耍一耍,日子过得非常舒坦,什么心也不用操,相父说啥就是啥。如果相父没了,谁替我干这些事?所以刘禅赶紧派尚书仆射李福前去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
李福来到军营之中,和诸葛亮谈话,该说的都说了,就辞别返回了成都。
没过几天李福又来了。诸葛亮一看李福回来,就笑了,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回来。近来虽然整天跟你谈话,但我有些事没交代,你肯定是来听决定的。你要问的事蒋琬适合。”就是说我死了之后,蒋琬可以替我。
李福赶紧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在您之后谁可以担当重任,所以我又回来了。您这回说蒋琬合适,那请问蒋琬之后,谁能担此重任?”诸葛亮说:“蒋琬之后,费祎可以继任。”李福点点头,又问费祎之后应该是谁。这一次诸葛亮没有回答,可能诸葛亮觉得费祎之后就真没人了;或者诸葛亮也算到蜀汉国运不长,等不到费祎死国家就没了。
这一年八月,在蜀汉建国后十三年,诸葛亮在军中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去世之前,对身后事做了一番部署。他告诉部下,自己死后,不要在五丈原发丧,因为蜀军一撤,司马懿必然来追,可以用疑兵之计将他击退。因此按照计策,诸葛亮的丞相长史杨仪整顿军队后退,并安排老百姓跑去报告司马懿,说诸葛亮死了,蜀汉退军了,司马懿果然挥师追击蜀军。
当魏军来追击的时候,蜀军掉转战旗,擂响战鼓,像是即将攻击司马懿。司马懿一看蜀军早有准备,以为是诸葛亮玩的计策,装死骗他,于是赶紧收军后退,不敢往前逼近。杨仪趁机结阵离去,进入斜谷之后才发丧。
司马懿了解真相之后,哈哈大笑,说:“我能够料到诸葛亮活着,没想到他已经死了,所以我吃了这么一亏。”然后,他到诸葛亮驻军的地方查看,感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又追了一阵蜀军没有追上,魏军就撤回去了。
牧童小人间的争斗
诸葛亮在五丈原殉职之后,因为早有谋划,所以蜀军没有遭到魏军的追击,但是在撤军的路上,蜀军内部发生了内乱,内乱的主角就是大将魏延和丞相长史杨仪。
魏延当时是蜀汉内部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大将,勇猛过人,善待士兵,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他都要求带兵一万和诸葛亮分道行军,兵行险招,但是每次都被诸葛亮制止。诸葛亮生平不用险,因此魏延就常说诸葛亮胆怯,抱怨自己的才干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杨仪为人干练机敏,诸葛亮每次出兵,杨仪常常规划调遣部队,筹办粮谷,不假思索,立刻就能办妥。
魏延性格矜持高傲,当时众将都避而让之,只有杨仪对他不加忍让,经常不假辞色。所以魏延特别愤恨杨仪,俩人势同水火。诸葛亮因为爱惜两个人的才干,不忍心偏袒任何一方,对俩人都加以任用。
杨仪和魏延的矛盾,就连当时的吴主孙权都知道。有一次费祎出使吴国,孙权酒醉,乘势就问费祎:“杨仪、魏延就是像牧童一样的小人,虽然曾经以鸡鸣狗吠的本事有益于时务,但是既然已经任用他俩情势不可轻视。一旦诸葛亮不在了,必定会发生祸乱,你们各位糊涂,难道不对此事用心防备吗?”
费祎赶紧回答:“杨仪、魏延的不和起于私愤,并没有英布、韩信那样的叛逆心意。如今正在扫除强敌,统一华夏,功劳要依靠人才来成就,业绩要人才来扩展,如果舍弃他们不用,后患更大,不是好的办法。就好比您害怕行船的时候有风浪,不坐船反而游泳,这麻烦更大。”
诸葛亮在病危的时候对身后事做了一番布置。他向杨仪、费祎安排死后退军的调度,命令魏延殿后,阻击追敌,姜维作为副将。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军队就自行出发。诸葛亮去世之后,杨仪秘不发丧,让费祎去魏延那儿揣度一下他的意向。
费祎就跟魏延一通说,魏延说:“丞相虽然去世,但是还有我魏延在,相府的亲信和官属可以将遗体送还归葬,我当亲统各路大军攻击魏军,怎么能因为一人死去而废弃天下大事?更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我难道能被杨仪约束做断后的将军吗?”魏延就私自和费祎共同决定,哪些人送诸葛亮的尸体南归哪些人留在前线拒敌,而且魏延还让费祎亲笔写信,连同自己一起签名,转告下面那些将领。
费祎一看魏延这么做,就骗他说:“我回去之后一定为您向杨长史解释。杨仪是个文官,很少经历军事,一定不会违抗的。”魏延一听这话就答应了,让费祎骑马返回杨仪军中。费祎一走,魏延就后悔了,派人去追费祎,但是没追上。
魏延于是派人侦察杨仪到底有没有听自己的,费祎是不是游说动了杨仪。这一侦察才发现,杨仪那帮人根本就没理自己,而是按照诸葛亮既定的计划各军依次带领部队撤还。魏延勃然大怒,抢在杨仪之前带领所属部队先行南归,所过之处烧绝栈道。
杨仪、魏延各执一词,都上表说对方是叛逆,一天之内,他们的紧急军报都送到了成都。
后主刘禅一时也分不清真伪,就询问侍中董允和长史蒋琬。董允、蒋琬都担保杨仪没问题,可是大家谁也不敢为魏延担保。
魏延放火烧了栈道,杨仪只好砍伐山林,打通道路,日夜兼程行进,紧随在魏延之后。魏延先出了斜谷,然后派兵驻守南口阻截杨仪。杨仪只好命将军王平到前面去抵挡魏延。
王平到了前线,就对魏延的部众大喊:“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能如此?”魏延的部众知道魏延理亏,不愿为他卖命,一听这话就四散逃走了。魏延只好和几个儿子逃奔汉中,最后被杨仪所派将领马岱追上杀死。
其实魏延想杀杨仪只是想代替诸葛亮辅政,他并没有向魏军投降,而是只攻击杨仪,并没有叛逆之心。魏延确实是蜀汉一员名将,死了可惜。
这样一来,蜀国各路大军顺利返回了成都。后主刘禅大赦天下,赐诸葛亮谥号为忠武侯,遵照诸葛亮的遗嘱,将其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下。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君臣上下如丧考妣,包括诸葛亮生前处理过的很多人都痛哭流涕。
原来的长水校尉廖立,自认为才干声望应该担任副丞相,经常对自己的职位、权力不满,还批评刘备,后来被诸葛亮放逐。当他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之后大哭道:“吾终为左衽矣!”意思是,诸葛亮一死,就再也没有人知道我的才干,我只能在蛮荒之地终老了。包括被诸葛亮流放了的李平,在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之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心怀激愤而死。
陈寿评价诸葛亮:“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不比管仲、萧何次。但是,为什么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就是因为诸葛亮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军事家。
陈寿的父亲曾经是马谡的部下,马谡失街亭被斩之后,陈寿的父亲被削去了头发,这是中国古代最轻的刑罚——髡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被剃了头是一种侮辱,按说陈家跟诸葛亮是有私怨的,而陈寿著《三国志》的时候能这样评价诸葛亮,也足见诸葛亮才干卓绝。
后世的杜甫看到诸葛亮的祠堂后,写诗赞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他对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非常赞赏。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却使得蜀汉的实力削弱了,史学家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评论,但诸葛亮一生忠于蜀汉,不负刘备托孤之信任,这一点毋庸置疑。
诸葛亮死后,他的老对手司马懿得意扬扬。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司马懿还会遇上什么好事呢?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腾飞五千年:汉末三国(上下) (00txs.com)”查找最新章节!